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80|回复: 1

佛陀是如何证悟的

[复制链接]

144

主题

209

回帖

38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868
发表于 2016-12-30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摘自丁愚仁<禅不是修出来的>,点击此处在线阅读:http://www.genbenyuan.cn/mp3/chan/

佛陀的证悟
行者:老师,请您介绍一下,当年释迦牟尼佛从出家到证悟的整个过程,他证悟了什么?他要表达的精髓又是什么?
愚仁:历代大德们都是好意,为了美化佛陀或者是尊重释迦佛,给他安上了一些很辉煌的事迹,其实当时不是这么回事。
(1)离开家的初衷
行者:老师,那释迦牟尼佛原来的形象应该是怎样的?
愚仁:咱不说是查历史,用咱这个识性想一想就想出来了,当时的释迦牟尼佛还是个王子,他接替他爹的位子是个必然,他必须得接受他爹的位置,但在接受之前,他发现他的臣民在煎熬、在受苦。
行者:也就是说,从生老病死等这些方面,他在进行深刻的反省。
愚仁:是,也就是说在这种苦中度过一生,说实话他心里有点说不出来的那种感觉。好像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如果他当了皇上,他管了国家的时候,他的臣民再这样苦法,他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国王,或者是不合格的领导人了。一开始,他不是想的生老病死,他想的是找一条能够让老百姓摆脱痛苦的路。他想打下这样的基础,找着这样的路,他当了家的时候,好按照这个路去教化他的臣民。他在寻找一个解脱路,这才出家。所谓的出家,那是出走,他是到各地调查民情,因为宫里就他自己,可能和现在的独生子女一样,挺娇气,不敢叫他出门,所以他才自己偷偷跑出去。
行者:是因为父王不放心,不让他出去,他才只好偷跑出来?
愚仁:只有偷跑出来,当他是老百姓的时候,他才能知道老百姓苦在哪里,他才能找到解脱路。


(2)求道的过程
行者:释迦牟尼从宫廷出来之后,首先是拜访了各种修学法门的大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没有得道?
愚仁:是。六个外道他都学了,而且学得很到家,比那些六道师都强。但是他的痛苦仍然没解除,他的烦恼仍然存在,他发现这是不究竟的东西。所以到最后,他在苦修林里采取了一个苦修的方法,想找到这个解脱路。他是用的减食法,第一餐饭吃三千粒,减到6年之后成了一天一粒米啦。出来这几年他一直没找着解脱路,到了苦修林过了6年坐下来的时候,他才发现,压根就没有解脱的路可走。所以他认为,压根就没有个道可成,没法可修,什么都没有。他提出这个见解来,跟他一起来修行的那五比丘就反对,他们经过了一场争论,争论之后那五比丘继续修人家的,他们不是采取饥饿法,人家采取的是其它形式。人家离开他了,因为他认为没“法”,没有什么法可学,也没什么道可修。他这才放弃修行这条路。他是真真正正地想放弃修行这条路,这才离开那个苦修林。那五比丘都走了,他也就走呗。在这个时候,书上说的那个牧羊女给了他羊奶,救救急,坐那儿6年了想起来走走,肚子里没食,饿昏了,低血糖,一头摔倒在那儿,没人管他就起不来了,幸亏这个放羊的给他点羊奶,人家放羊的也没吃的啊,就撸点儿羊奶给他喝,恢复了体力才离开这个苦修林。离开了这个苦修林,他想越过这座山走出去,可他体力有限,走到现在的所谓的菩提树下,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那儿停下来了,想等人来给他送点儿饭。那时候人也少,像这样的地方十天八天也不一定来个人,他就在那儿等着。这时候也巧,来了个打柴的,在印度那个时代,见了出家人就得布施,不管什么东西。


行者:打的是吉祥草吗?
愚仁:嗯,后来叫它个吉祥草,实际上就是软草。人家把软草倒在他跟前,抽出绳子来走了。他饿了,发现有人来了,他想说“我饿了,给我点儿吃的”,还没来得及说出来,人家解开绳子走了。人家走了,眼看着一顿饭走了,如果和人家说清楚了,人家没饭的话可以回家给他拿点儿饭去,也饿不死他。但是没来得及说,人家走远了,他又喊不出声音来,自己没力气,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看着人家走了,他只好把那些草铺了铺坐下。


行者:开始打坐?
愚仁:这个地方要是说开始打坐还是有点儿虚,其实就是坐那儿了。他并不是“我要修行,我要盘腿,我要打坐”。
行者:噢,不是那么回事?
愚仁:嗯,不是那么回事。他已经放下了,他没什么打坐了,如果当时真的是在那儿打坐,那也是一种习惯,也不是坐那儿修行。


(3)菩提树下的真相
行者:书上说“若不证悟,不起此座”,有这个说法吗?
愚仁:当时释迦牟尼命都快保不住了,怎么会发誓要证悟呢?这是后来人为了美化他,把他当时的心理状态改变了一下。这一改变把一大部分学佛人的方向改变了:只要是学佛的人就要发大愿。抱着这个成佛的欲望,由于这个欲望在先,真正契入空性,就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


行者:那学佛不应该发大愿是吗?
愚仁:发愿是自己给自己一个信念,如果把这个信念变成一个欲望,或者变成指定方向,就会成为修行中的阻力。我们这些学佛者哪一个不是把这种大愿当成欲望?张口就是明心见性、即身成就、往生极乐,这不是大欲望吗?


行者:有道理,书上和传说中还说,他喝了羊奶,然后到什么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坐到吉祥草上。
愚仁:应该说是过了河就算了,他没力量洗澡。
行者:他过了河,走到河的对面去了。
愚仁:是的。他放弃修行了,起码是把法放下了。
行者:法执放下了。
愚仁:是的,他在那儿坐着,连续一两天没动,他想等一口吃的,想有个人再给他送点吃的,“唉,有口吃的就可以啦”。没有其它的要求,都放下了。他很自然地就想到,再有一天吃不上东西,就被饿死了,他不可能想不到他要被饿死了,这时候饿得他也挺难受的,这样的苦,这样的挨饿,在这个荒草野地里,来人的可能性也不大。坐这儿两三天之后,最后他连自己的生命也放下了,死了就死了吧,不要再挣扎了。当一个人放弃自己生命的时候,自自然然地闭上眼躺在那里,唉,死了死了吧,这是很自然地现象。当他自自然然地闭上眼,死了就死了吧,不再恋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他就处于一种大定状态。
行者:也就是说万缘放下。
愚仁:对,万缘放下了,什么也没有了,他这一放下之后呢,大脑停止思维,没有思维活动了。
行者: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欲望和追求了,彻底没了。
愚仁:是,彻底没了,彻底放下了。思想上就没有任何思维了,当没有任何思维了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这时候思维功能发生转变,由逻辑思维改变为图像思维,他进入了幻化期。咱现在一些老人,临死之前,和一些过世的人说话、唠嗑,好像自言自语说:“大爷来了”,其实他大爷死了好几年了。他大爷来和他说了个什么事,他二大娘和他说的什么事,其实那都是死了的,他把这样的逻辑思维变成了图像思维,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作为一个人来说,根本的地方就是食欲和淫欲。食欲已经是没法满足了,没人给他送饭,他知道不行了,但是他的淫欲心还没有去掉,所以他的淫欲心化现出来几个魔女,就是书上说的那个--魔女来扰乱他。


行者:噢,是这么回事,书上说是为了破坏释迦佛证道,魔王派来的魔女来扰乱他?
愚仁:这个时候他本质的东西出来了,来了几个女的,什么都没穿来调戏他。这个拽拽耳朵,那个拧拧鼻子,连跳带蹦的……这个时候他还没忘了他是个修法的人呢,他说给人家:良家妇女不能这样,回家好好过日子去,要修善不要修恶。在幻化里还没有忘记教育别人,这也体现了人教育别人是一种天性,都想着教育别人,不想着教育自己,在这里,在他身上也体现出来了。
行者:没打动他的心?
愚仁:没打动他的心,这样的幻化他不再管它了,幻化突然间消失了。消失了之后他还不适应,“诶?跑了,哪去了?”当时他从这种境界中再回来,不再管它的时候,自己保自己命的念仍然还有。他的幻化并没结束,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活着”的想法并没去掉,所以来了个魔王要他的命,要杀他,要砍他,“你还修道人呢,我叫你修!”一刀就劈过来了,这样的幻化过程就是在内心深处自己还想活过来的一个念,才有这样的幻化。他在潜在意识里,真正的意识里他已经放弃生命了,别人杀他,他就不害怕了,但是他骨子里还是想活下来。所以说,他虽然没害怕,但他仍然幻化出危害他生命的镜头来。这个镜头一来,后来被称为魔王的,一刀劈肩过来了,当时一念“完了”,这个念刚出来,刀已经过去了,第二个念头就是“没事”,刚想着这个“没事”,第二刀接着横着过来了,照着自己的脖梗。
行者:又来了一刀。
愚仁:又来了一刀。这个和没过去一样,他没有感觉到,这一没感觉到接着生出来第三个念“他杀不了我”,这个念刚产生之后,第三刀接着过来了,斜肩又来一刀,这一刀过去之后,“他杀不了我”这个话才说出来,“你杀不了我”第二刀他就应该说出来,他反应慢了,所以人家第三刀杀完了,他才说出这个话来。魔王看看他那个刀真杀不了他,气得他跺跺脚一歪身子没了。这时候他才知道:“这是我做的梦吗?”他意识到他的幻化。


行者:噢,这时才回到现实,刚才的一幕一幕都是在幻化当中出现的。
愚仁:嗯,当时他恐怕还不知道这叫幻化,他已经回到现实了,他琢磨琢磨,是真来人了还是假来人了,是真有人杀他还是假有人杀他,他搞不清楚真假。
行者:和实际的境界他已经分不清了。
愚仁:嗯,分不清。身体弱到一定程度了,这个情况下,他清醒不了多长时间,他还是处于一个昏迷状态,很快他就进入了梦境、幻化状态里。这个时候魔王不来找他了,那些男女也过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执著也没有了,那是真正放下了,来杀就杀吧,他内心深处的东西也放下了。
行者:对法执、生命,包括淫欲也放下了。
愚仁:对,这些都没有了,生命没有结束,幻化没有停止,他继续幻化。这时候幻化出来的都不是这些内容了,幻化出来的是自然界,幻化出来满天星辰,这就是书上说的夜睹明星。


(4)夜睹明星
行者:夜睹明星是怎么回事?
愚仁:他就是在那里坐着,处于幻化状态,这个时候他没我了,彻底放下了就没我了。有我的时候有我的思维,没我的时候没我的思维。没我的时候就不会向外发射脑电波,没有脑电波的发射,他就是全然的接收。
行者:能够接收什么?
愚仁:全面接收周围的一切信息。
行者:也就是说全面接收宇宙的信息?
愚仁:是的。他接收宇宙的信息了,他首先看到的是满天星星。当他看到满天星星、万里无云、星辰很亮的情况下,他赞叹:今天天气真好啊,星那么大、那么亮。当赞叹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看,往上看的时候,突然发现整棵树盖得严严的,一颗星都看不到。当他看不到星的时候,他突然间从那个幻化里回到现实中来了。这时候他才生疑:刚才我没睡觉,我没睡着,我怎么看到满天星?这棵树盖得很严实,一颗星都看不到,“刚才我怎么看得那么清楚?”他自己就生疑。因为他已经肚子里没食物了,尽管这样思维,也不会思维多久。他慢慢、慢慢又进入那种冥冥定定的、没有思维的状态。
行者:念头动了之后又恢复到平静了。
愚仁:又恢复到平静了。恢复到平静之后,他又第二次看见满天星星。当他又看到满天星星的时候,在他的思维里,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我又看见星星了,我又看见满天星辰了。这个念一生起,他没从这个境界里出来,他可以在这个境界里继续思维:我怎么看见的?刚才我看见了,现在我又看见了,我怎么看见的?当他问自己怎么看见满天星星的时候,他发现他自己在高空,而不是在地上坐着。他发现自己在高空的时候,他就不由自主地想找他的肉体。他低头向下看,他还看见那棵树了,树底下,他自己在那个草窝里蜷着,还在那儿睡着觉呢。他看着他自己在那儿蜷着,他看见那棵树,他在树底下,他又感觉他在虚空飘着,看着满天星。这个时候他又在这个境界里起了个念:我怎么在虚空?树底下那个我,和这个在虚空的我,是不是同一个我?虚空中的这个我是什么样?他想看看自己什么样。当他回过神来想看看自己什么样的时候,自己感觉自己在膨胀,很迅速地在膨胀。他就感觉这个膨胀、这个过程中还没来得及怎么着呢,他这个向外膨胀,膨胀到一定大的时候他突然间膨胀出去了,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就出去了。


行者:不断地往外扩展、扩展,就打开了?
愚仁:对,打开了。打开了之后他又感觉一下自己,不是满天星辰了,满天星辰没变,但是满天星辰都成了他身上的装饰物。
行者:所谓的尽虚空遍法界?
愚仁:是的。这时候他想要找自己的模样,根本找不到,没有眼界,也没有意识界。这时候他就出来了,他想找自己身体的边,怎么也找不到个边。
行者:无边无际?
愚仁:无边无际,上哪儿找,他也找不到身体。可他却又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不知道自己什么样,无形无相。
行者:无形无相,但是他有意识?
愚仁:对,有意识但没有意识界。一直向外走,意识到什么地方都可以。这个时候,他用他的意识找他的身体,他的意识不管意识得再远,也没这个界限。用眼看,看看自己,看出去了很远,他不管看到哪个地方都是他自己身内,他没看到他的身外。所以他那种身,所谓的他看到的身,他叫心,心外无法。没有眼界没有意识界就在这里已经证到了。他圆融一切,他感知虚空,虚空是他;感知宇宙,宇宙是他;感知自然界,自然界是他。一切皆是他。所以这个时候,他突然间意识到“我现在已经证道”。苦苦追求了多少年的道,他现在已经证实了。他突然间心生欢喜:啊,这就是道,这就是法身。他这一确定下来他已经证道,他心生欢喜的时候,突然间他又回到现实中来了。


(5)什么都没有才是根本
行者:这样说,释迦牟尼佛证悟的过程当中,他是把所有的这些执著、妄想,包括对生命的执著和眷恋,全部放下了。
愚仁:全部放下之后才证道的,这是一个实际过程,也是现在修行人证道的必然过程。有一点放不下,你就证不了道。
行者:有一点放不下就证不了道?
愚仁:是的。你都得放下,这符合现实。符合现在那些证道的人的过程。如果你还有个法可修,还有个极乐世界可去的话,证不了道。
行者:那就是说还没到终点?到终点之后是没有地方可去了?
愚仁:是的。
行者:也就是所谓的在自性、涅槃的境界?
愚仁:是,就是这个境界。严格来讲,再深一步才是这个境界。虚空是我,我是虚空,再深一步呢,他不再管什么虚空不虚空的时候呢,会是什么样?再进一步的话,那就空空荡荡什么也没了,那就是《楞严经》五十阴魔最后说的那个“湛然”。
行者:嗯,湛然常寂?
愚仁:对,就是湛然,湛然常寂,那就是一个无余依涅槃。
行者:无余依涅槃?也就是所谓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么一个境界?
愚仁:就是这个境界,这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再过去,才是那个东西,也没虚空了,也没什么星辰了,什么都没有了。
行者:那佛佛道同,诸佛是一体。所有证得的都是一回事儿,那佛和佛之间能分开吗?
愚仁:你想独立出来,你就是个独立体。本来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我,相互之间谁都不干扰谁,但是它是一个整体。
行者:是一个整体?
愚仁:是一个整体。就像你身上的一个细胞一样。这个细胞,当不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个细胞认为它就是个人;当它想独立出来的时候,它就是那个细胞。只要你身上的细胞它想独立出来,那么它虽然是没离开你的身体,但是它感觉它自己是独立体。当它自己不是个独立体的时候,当它把自己忘掉的时候,它的感觉是个整体。修行也是这样——也就是你是宇宙的一份子,当你认为你是你的时候,你仅仅是你;当你不认为你是你,你不认为你是个什么的时候,什么你都不是的时候,你是这个整体。当感觉你是这个整体的时候,那就叫一真法界。当越过这个一真法界,连这个一真法界都没有、这个整体都没有,你是什么?什么都没有,那就是根本。


(6)放下就能证道
行者:老师,你描述的释迦牟尼佛从出家到证道,尤其是坐在菩提树下证道的这个过程非常详细,从经典上我没有看到这个说法。你是怎么了解这么详细的?
愚仁:一个是现实情况是这样,再一个释迦牟尼佛在都放下的时候有个幻化。那么现在的修行人如果真达到都放下的时候,都能够证实这个过程。当你都放下的时候,你会沿着他这个路幻化下来。也就是说当时的释迦牟尼佛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你,你自己就是。那个感觉,你就是释迦佛,你演化一遍,你就知道他的过程了。但是有一条:这是幻化,不要把它理解成“我是佛再来”。有很多人到了这样的幻化时不彻底,就认为自己是佛再来,那真是有点胡扯,千万不要那样想。
行者:那如何能够做到放下?
愚仁:既然放下就能够证道,如果不放下,不去放下,能不能证道?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是发现了这个事,并不是说是他发明了,只能说他发现。之所以我说了个发现,就是因为他能发现,我们也能发现,这是个规律。怎么能发现?按照释迦牟尼佛那个过程就是把一切都放下了,就可以发现,发现了什么呢?发现了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什么都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不能体现出来?这个世界是二元世界,有反就有正,有上就有下,有大就有小,一张纸两个面,一反一正。把“一张纸两个面一反一正”这样的道理拿到自性上来呢,有个“想”,有个“无想”,有个“念”,有个“无念”,一反一正是个运行规律的话,带着“有”证不到“没有”,放下“有”就是个“没有”,那就能证道。
  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活在“有”里,不知道“没有”的存在,根据这个道理,我们推理也应该推理出一个“没有”的存在来。既然能推出那个“没有”的存在来,那就是一个“明心”,那就是一个方向。你照“没有”这个方向走就是了,“找”到那个“没有”。像我们说话,一句话有几个音符,这几个音符连接起来就是一句话。那么所谓的几个音符就是:第一个音符必须断开,第二个音符才能说出来。第二个音符必须断开,第三个音符才能说出来。就这样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往外表达,那么音符与音符之间肯定有个没有音符的地方,那就是“无声”。把音符叫做“有声”的话,那么“有声”、“无声”、“有声”、“无声”的相互交替就是语言。相同的道理放到思想上呢?“有念”、“无念”、“有想”、“无想”的相互交替就形成思维,没有这个“无念”你无法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这个文明社会,所以说那个“无念”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因为我们长期处在这个“有”里,认为有念、有行为、有想法才是自己,不认为那个“无念”是自己,所以才迷了,才生活在迷里。如果反过来,自己经常住在这个“无念”中,那个“无念”、那个“空空荡荡”是自己,站在“空空荡荡”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有”,那不就成了明白人了?那还用再修吗?真真正正明白这个理了,如果说有个“修”的话,也是很好修,很方便,也不是那么难。所以,所谓的“不好修”是自己那些概念、认为,你放不下。你放下了当下就是,放下了立马就是。


(7)放下知见和概念
行者:禅宗祖师不允许弟子多读文章、多读知见?
愚仁:是的,他怕知见立起来了。
行者:也就是说把这些法执、这些知见也都要放下。
愚仁:是的。就像我在这里组织闭关一样。学佛三年以上、两年以上的,说实话,他们证悟的可能性不大,就是因为他立起来的佛教的知见太多。
行者:放不下这些知见?
愚仁:对,放不下这些知见。
行者:因为他认为这些知见可以引导他往前走?
愚仁:是的。
行者:在您这儿闭关的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明白?
愚仁:有学佛的倾向,也就是愿望,想学佛,但是佛学知识贫乏的人,很容易进入空性。把他关到闭关房里几天就行,只要把这个道理说给他,他几天就能证道。学佛三年以上的,特别是十年、二十年的,很难做到。
行者:这么说的话,很多老修行就麻烦了?
愚仁:也不是麻烦,说这个话的目的是,提醒他们知道学了这一二十年佛,都是给自己立下了一些概念,把这些概念一放下,他立马就是。


(8)还释迦牟尼佛本来面目
行者:老师讲的释迦牟尼佛的证悟过程非常精彩,使我们彻底地了解了释迦牟尼佛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证悟的。
愚仁:同时在这里建议一下,能不能把释迦牟尼佛证道的过程稍微改一改,叫它现实化。
行者:也就是说还释迦牟尼佛——
愚仁:本来的那个样,本来面目。如果他在那里饿得要死了,再发这样的誓愿,这个可能性不大。他放弃生命了,放弃修行了,这一切都放下了,我、法二执都放下了,这才能证道,还他本来面目最好。不然的话,大家伙都发大誓去了,都发大愿去了,把发的那个大愿当成一个欲望来执行,那麻烦了。
行者:也就是说要证悟,还是要放法执,放我执,连生命都要放下,所谓的“悬崖撒手”。
愚仁:对,悬崖撒手。这才体现出悬崖撒手是什么意思,全部都放下了,你复活了。
行者:还有个说法是佛陀是从母亲肋骨里生出来的,是这样吗?
愚仁: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是人们为了美化他,才造出来这个说法。我只是认为佛陀他妈妈生他的时候是难产,是一种剖腹产。当时又没有现在的医学技术,他妈妈活了三天,不得不死亡。他的确是从肋下出生的,因为她是皇上的老婆,谁也不敢动她,所以就算剖腹产,也只能在一边开,如果像现在这么开放的话,她可能也能多活几天。
行者:知道了,感谢老师的讲解!
愚仁: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209

回帖

38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86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0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关于心智的开发也一起转到这篇里:


心智开发
  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因为自私的原因,私欲把自己的心智迷住了,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及社会关系增添太多阻碍。这些阻碍又耗费了我们的精力,使我们的心智更加迷失。设计心智开发课程,目的是从多个方面探讨心智的开发,使迷失的心智恢复正常,从迷失中醒来。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让人们理解一下,人还有一个载体存在,一个心存在,让人们理解这个载体是什么,心是什么。


第一个主题:了解自己
  人们对自己的了解太少。因为不了解自己,自己给自己带来的麻烦、阻力、痛苦太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从来没了解过的地方。我们生存在二元世界里,有个“有”,就有个“没有”。通过对自己的了解,可以让人回归本来,活出天性。
一、对外以波的形式交流
  自己对自己到底了解多少?例如:现实中对于自己与外界如何互动的方式就不太了解。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对外的,只有“意”是内在。意虽然是内在,也是对外的眼、耳、鼻、舌,身接收的外部信息,形成了“意识”。
  就像我们看到的这个大千世界一样,我们认为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实际上是我们接收到了大千世界反射到我们眼睛中的光的反射波。也就是说眼睛接收的是光波。眼睛接收光波,耳朵呢,耳朵接收的是声波。你所听到的一切,可以组成一个声响世界,不管多么复杂的声音都统称为声波,高于声波的声音波叫超声波,低于声波的声音波叫次声波。我们的鼻子闻到的一切气味,是气味波。舌头尝到的各种味道,手、身体触到的一切东西,都是通过神经线传递给大脑的"有线波"。 身体所感知的冷和热,是温度的辐射波。
  我们用的语言是声波。我们大脑的思维活动是脑电波。 就是这样的事实,很少有人知道。


二、古代人对自己的了解
  我们老祖宗所知道的,我们知之甚少。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它们的相生相克关系是很明显的。我们的古代人,把这种关系放在五脏六腑上,五脏六腑马上就有了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再比如《黄帝内经》讲:恐伤肾,忧伤脾,悲伤肺,喜伤心——是说我们的情绪和我们的脏腑有关。喜伤心,也就是说,当你大笑(过分、过为的大笑)时,和幸灾乐祸地开心时,对你的心脏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反过来你常有偷着高兴和幸灾乐祸的心时,这时要注意你的心脏了。怒伤肝,也就说当你经常生气,你的肝部就会有胀的感觉。这时你的肝己经被伤害了。


  还有,我们的精神面貌和我们的脏腑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魄力,魄是肺之神,力是肾之神。“神”的意思是:生命运行的最佳状态。只要一个人外显出魄力来,就表明此人肺和肾是很健康的。精神也是这样,精是肾之神,神是心之神。很有精神的人,说明此人的肾和心的功能很强。意志也如此,意是脾之神,志是肾之神。有意志的人说明脾和肾很好。聪明也这样,聪为肾之窍,明为肝之窍。只要这个人聪明就表明他的肾和肝很健康。当你明了人体的这些内容时,尽管你不是医生,见了人你也能知道他的身体状态。


三、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方面看,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也不多。这里我们把思维方式分了几大类,多数人以某一种为主,兼有其他类型。了解自己的思维类型,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聪明地对待他人,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第一种思维方式叫做“点式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注意力一旦定格在单一事件上就很难转移,极为执着,甚至极端。点式思维的人有时会表现出某方面独特的天赋,而在日常生活中却难以应付基本的事务。代表人群包括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某些精神病患者,这两者,从表面上看真是差不多,但是,前边是有意识地去研究问题,后者是自己掌握不住自己,死在这一个点上。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讲,在一个点上没有自由度,上哪去都不行,所以那些神经分裂症,牢牢地把自己钉死在那个拴马桩上,哪里都没有自由了。大脑里本来是海阔天空,什么都可以想,他光想那一个事儿。


  第二种思维方式叫做“线式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注意力通常锁定在事件的线性进程中,表现为认真踏实、一丝不苟。他们总是按部就班,严格按照“正确”的方式行事,较少变通 。就是平时说的,碰到南墙不回头。西方国家,尤其德国,很多人都是这个思维类型。他们遇到困难很少会绕开,总是不断地沿着既定方向努力再努力,最终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这种思维类型的人,处理具体事务有明显的好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之类的事情,他们很少会去做。他认准这个东西就攻到底,解决不完不罢休。所以西方人在科学上,在简单上比我们强。但是,一旦他们选错方向,往往一条道走到黑,结局悲惨。他们活在一维里,只有一个方向。
  虽说是一个方向,也要比点式思维方式的生命自由度要大得多,因为用数学模式看,由无量个点组成一条线,它的自由度应该大了无量倍。


  第三种思维方式叫做“面式思维”,也就是所谓的二元思维或者二维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头脑极为灵活,他们在关注事件的同时,还同时关注周边状况。一旦遇到困难,他们随时可能采用变通的方式,甚至放弃既定的方向。他们极少愿意严格遵守规则,总希望自己成为特殊的那一个。中国人常常是这个思维类型。
  面是由无量条线组成的,这种思维模式比线性思维模式自由度大得多,逢事先分个对和错,善和恶,对我有利和没利。但是它带来了一个什么弊病呢?一看不合适自己就拐弯,就不干了。这个思维类型的人,一旦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的人,就会如鱼得水,有机会占尽便宜。打个比方,西方有个发明创造,弄出来一个理论,他感觉很合理,于是,他的二元思维模式就发挥作用了。他一分析能干不能干,第二天他出来产品了,而人家那边还只是理论呢。他的模仿力特别强,甚至模仿的比那个真的还强。
  以上三种思维类型,是常见类型,基本可以概括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


  第四种思维方式,叫做“立体思维”或者三维思维方式。二元的思维主要是以对比的方式,但谁也没注意到有个知道的“知”在。二元思维里有个对错,可知道对错的“知”,它不是对也不是错,“知”像个旁观者一样“看着”对错的发生。这样的思维方式称为立体思维,它跳出了事物的本身,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样其自由度要比二元思维模式大很多。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常常超越于具体事件之上,持有类似于“旁观者”的立场。由于自身的参与感低,因而显得没有太多的激情。这个思维类型发展到了极致,甚至可以无动于衷地看待自己的得失乃至生死。代表人群为较为深入的修行者和少数极具天赋的领导者。


  第五种思维方式叫做“图像思维”,这是多数人不熟悉乃至从未听闻的类型。我们常见的思维是依靠语言文字展开的,比如中国人用汉语思维,美国人用英语思维。而这个类型的人,依靠图像进行思维——有点类似于清晰的梦境。想到过去或者未来,彻底脱离语言文字,表现为“看到”过去或未来的影像。想象秦始皇的时候,秦始皇离我们两千多年,没有这个两千多年的阻碍,两千多年是个时间,也就是说想象力已经突破时间,也能够突破空间。时间对它来说,不起作用,形不成阻力。一些艺术家、修行者会有这样的模式。


   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它打破了人们的空间概念,没有从这里到那里的感觉,那就是“无我”状态。也就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的“之间”,这个之间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自己成为这个没有,因为它是个没有,所以它是全然地接受,它全然地接受宇宙的一切,它是个全息。给人的感觉是“我”是一切,一切是我,我是宇宙,宇宙是我。所有空间概念被打破,如是去,如是来,也无去无来,知与无知并存,这时,其生命的自由度是无量的。用我们的有限开发我们的无限,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这几种思维方式没有好与不好,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只要不执着就可以。执着在一个点上或一条线上都是不对的。


  比如点式思维:在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就需要聚焦在一点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解决和处理问题。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当他把要解决的问题完成后,思维方式回到正常状态,也就是二元的思维模式。
  线性思维:在处理系列问题时,就需要线性思维,一环扣一环的连续下去,处理完第一环节,第二环节紧接着就会出现。就这样一个点接着一个点,组成了一条线的思维模式。
  二元思维:在分析问题时,把一个东西分成二元,如一张纸有正面有反面;一张桌子,有桌面有桌底;一个容器有内外;距离有长短;还有对错、善恶、好坏等,这种对比性的思维,就是使用了二元思维模式。
  三维思维(立体思维):就像法官在做法庭调查一样,跳出事物的本身,作为一个观察者来观察事物,观察者不是甲方和乙方的任何一方。这种思维方式,能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情绪较少受事件的干扰,理性又冷静。
  图像思维:突破时间概念的思维模式就是想像力,可以想过去也可以想未来,不受时间的限制。一旦启动这种模式,大脑就会出现图像。这样的模式人们不想承认它,因为人们认为它虚妄不实。
  而突破空间概念的思维模式给人的感觉是:“我是一切,一切是我”的“无我”状态。它好像离开了人的思维,不经过大脑的思维直接呈现,是没有大脑指挥的一种自动行为。这种现象大多出在画家,习武者,和认真工作的人身上,以及显现在佛、道等修行人的身上。这种现象就像电脑下载文件一样的感觉。
  不管哪种思维模式,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用的,不能说好与不好。但是,如果执着,你就会死在一个模式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就是住在了一个点上,或者成为撞到南墙不回头的线性思维者。还有那些思辨者,以二元思维模式辨论问题,会一直活在二元对立里,不住在这边,就住在那边。还有一部分人执着在幻化(图像思维)里,把他的幻化思维当成神通,到处炫耀, 这些都不是正常现象,要注意。


四、人的全息性
  前面已讲过,人与外界的联系是以波的形式交流。这个世界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物质与物质之间是以波的形式相互影响,物质的种类也是以波的形式展示出来,波就成为无处不在"东西"。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一个晴朗无云的夜晚,到一个空旷的地方,伸出一个手指头,这个手指尖上应该找到天空中所有星星的星光。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这个手指尖含着天空中的一切信息。这种信息就是光波。这种现象被称作“全息”。而我们人类,每个人都比指尖大,但谁也没有感觉自己是全息。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活在两种状态里,"有"和"没有"里,而我们只知道活在"有"这个层面里,不知道还有个"没有"。这就是我们人类悲哀的地方。
  整个大宇宙也应该这样分成两部份,物质的(星系,总星系);非物质的(虚空)。 我们人一直把"有"当成了自己,而"有"是不稳定的,时时处在生灭中。 真正的自己应该是那个"没有",那个"没有"才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自己。
  当我们的意识融入空,也就是那个"没有",我们就会感觉自己从来没有生过,也从来没有死过。感觉自己是空,失去了一切的依靠,十分的孤独,这样的孤独现象不过几分钟,之后就是一片寂静,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正因为它是个"没有",它包容着一切的"有"。这个"没有"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才是真正的自己。因为它含着一切的"有",所以它是个全息。
  我们之所以没感觉到我们是全息,就因为我们的识性没落在这个"没有"上。 目前世界上在心灵方面的研究,大多都没离开"有"的范畴,不论他是哪个星球来的,还是其它维次来的,都在"有"的范畴里。而我们人的空性含着这一切的"有",我们的空性时刻都在陪伴着自己,没有离开过。例如:我们每说一句话,就由几个音符组成,音符与音符之间,这个之间就是个空,就是"没有"。同理,念与念之间,就是前念己灭,后念未起之间,就是空性。它就是全息,它含着三维空间里的一切,它含着所有的维次。如果你真的圆融于空,“你的”空性含容所有的维次,光临这些维次就变得十分方便。
  看了以上的论述,你觉得你对自己了解多少呢?


第二个主题:认知角度
  角度,什么是角度,我们给角度下个定义:角度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起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标准。
一、角度的建立
  我们会拿着这个角度对待我们周围的人,事,物。然而人们的角度是不同的,世界上有七十亿人,就有七十亿个角度。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两位角度完全相同的人。
   既然这样,角度是哪里来的呢? 角度是在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由于我们出生地点不同,出生时间不同,接触的社会成员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才建立起了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角度。对身边的人、事、物的角度,只有相近没有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处理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个世间不管什么事,都有两面性,角度也不例外。从表面上看,没有正面角度也没有反面角度,但是它的作用是两面的。 如"赚钱":谁都想赚钱,站在赚钱的角度上,会出现两种行为: 一种行为是牢牢抓住赚钱这个目的,一心赚钱,其结果,是赚不了钱的。为什么呢?当你站在赚钱的角度上时,你的大脑就会不断地想赚钱的事,钱、钱、钱,满大脑都是钱。其实,想赚钱是个思维活动,有思维就有脑电波发出。人能发射脑电波,就能接收脑电波,这样的脑电波,直接作用在你的客户身上,你的客户接收了你这样的脑电波,他不情愿让你赚他的钱,他会下意识地远离你,结果是赚不到钱。第二种行为,同样站在赚钱的角度上。但这种行为不是整天只想着钱,是想着怎样能使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好,怎样让自己的企业服务于大众,让更多的人受益,怎样做才能养活更多的人。这样的脑电波发出去后,也是直接影响你的客户和员工,当你的客户接收到这样的脑电波后,会不由自主地接受你的服务。这样反而可以赚到钱。 这就是角度的力量。
   角度人人都有,各不相同。这个世上并没有对错(所谓的对错是超越了做人的游戏规则),只是角度的不同。而自己的角度自己又不知道,自己所强调的理由都是为自己的角度辩护,名曰讲(自己的)理。各人站在各自的角度上,不理解他人的角度,这样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社团与社团、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冲突,乃至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敌对。所以,不了解自己的角度是个很危险的事儿。
   
二、行业中的角度
  不同行业的人其角度各不相同。例如:当老师的,站在要教育人的角度上,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以教育人的身份出现。见了父母教育父母,见了孩子教育孩子,见了爱人教育爱人,见了亲戚和朋友也教育他们,以教育人自足。不能及时的转换角色,导致教育者的孩子,不能被教育好,他们的孩子多数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孩子逆反,什么都不学啦(这样的孩子还是不错的)。要么孩子被老师和父母彻底打倒,再也站不起来啦,只好在家做宅男宅女。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根本不知道,学校里的一百分放在社会上,分文不值。当孩子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时,父母还说自己的孩子无能。
  现在百分之九十五的家庭,都有个牢不可破的角度,即: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堂听讲,这就叫学习。放着个大千世界不让孩子去学,把他们规范在那么小的空间里,真怪。不知道这些孩子的家长怎么想的。
  医生也是如此,站在他是医生的角度上,在他眼里,人人都有病,都是病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怕病菌传到他身上,到处都有病毒。多数当医生的都不会转换自己的角色,见了父母不知转换成儿子,见了儿子不知自己是父母,见到朋友,也无法和别人做朋友,到哪里都是医生。
  做警察的,把百分之九十的人当成疑犯,有时连自己的上下级都怀疑,包括自己的家庭成员。警察也存在不能及时转换角色的问题。
  做领导的也是如此,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以领导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是领导,在爱人面前是领导,在父母面前还是领导,在下属那里是当然的领导,只有在他的领导面前不是领导。除此之外,到哪里都是领导。他们也存在着不能及时转换自己角色的问题。
  做老板的也是这样,他们也没有跳出自己的角度,被自己的角度严严的控制着。没有被自己的角度控住的人,他的事业会是一种发展的态势。什么时候被自己的角度控制住,什么时候他的事业开始停止不前或走下坡路,越来越难做。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角度,跳出自己角度的控制,他的事业就会有转机或有大的发展。


三、认识角度
  人人都有角度,角度就不是真理。这个不是真理的角度却控制着所有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够跳出来看清自己的。
  目前最突出的矛盾点,就是成人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其中家长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家长和老师一点都不理解学生,好像家长与老师压根儿就没想去理解学生。当我们和学生座谈时,发现他们却很理解家长,也能理解老师。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家长、老师从智力和理解力上都不如学生。当然我们的调查,只是设计几道问答题,分别让他们给出答案,这也不能算是调查,只是我们的角度而已。
  学生是什么角度?他们为什么能够理解家长和老师?而家长和老师却不知道自己有角度,不能理解学生?
  我们先分析一下学生的角度,一个人从零岁开始慢慢长大,一直在学习。建立起一个学习的角度,学习的范围应该是这个大千世界。他见什么学习什么,初学时,没对没错,无是无非,什么都可以吸收。这时的孩子,他的视野是无限的,不受对错的束缚;不受是非困惑;不受好坏的干扰;不受善恶的控制;不受行与不行的扰乱。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想象力,应该是天马行空的,无拘无束的,有无限的创造力的。 因为他们是孩子,心很清静,能够接收成人的脑电波,并能清晰地解读脑电波的内容,这是孩子们了解大人的主要途径。当你很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时,他们就能把大人很细微的想法讲出来,所以他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家长和老师。
  再来看看我们成年人,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角度,不可侵犯的概念。再加上对、错;是、非;好、坏;善、恶;行与不行等框框。不但把自己牢牢地束缚住,还拿着这些东西对待周围的人、事、物。这样的人没有法律,没有制度,只有他的概念与角度。人到了这样的状态,首先受害的就是家人和孩子。如果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想想就知道。
  现在整个教育界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并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只是自己的角度把自己障碍住了。现在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一个体系,想突破这个体系,就须先突破自己的角度。现在的主流角度是:孩子小,孩子什么都不会,不懂礼貌、不懂生活、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不慬社交、不懂人际关系,等等。认为孩子离开成年人就无法生存。这就是这一代成年人的角度。
  其实这一代成年人,不但不懂孩子,他连自己都不懂。就拿孩子来讲,他们的出生,是带着这个时代全部的信息来的。孩子们出生时所带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我们的信息量。我们对孩子的任何教育,都是一种束缚或限制。在孩子看来,这是个神奇的世界,之所以神奇,就是因为他们带来大量的信息有待落实。按照他们的信息量,他们不去上学,也比我们强多啦。只是这种信息是潜伏着的,他们内心知道很多东西,但又用语言说不出来,促使他们天马行空地想,无限地向外扩展,这时如果没那么多的框框把他们框住,他们的创造力是很强的,这就是孩子们的角度。
  即使这样,他们还是被自己的角度障碍着,多数都不敢突破父母给他们的框框。千方百记顺应父母,想方设法让父母高兴,绞尽脑汁地满足父母的要求。由于成人与孩子的角度不同,很难理解对方,其结果是事与愿违,双方都受到伤害。还有一部分孩子,敢于突破家长的束缚,表现出很強的逆反行为。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他们学习不好,不听话,常常做些成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是,他们务实,他们不重视学习分数,只注重社会交往,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面学习和磨炼自己。在这群人中常常出现社团现象。他重视社交,提前走向社会,很快就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社会上的大、中、小老板,都是这部份人,他们后来成了社会的主流。
  以上是成人与孩子的角度。老师与学生,老板与员工,上级与下級,都活在自己的角度里,不理解对方,搞的处处都是矛盾。
  就像一个圆,科学家把它划分了360度,这是一个平面的圆,立体的圆有多少度?恐怕是无量个度。假如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圆上(地球),每个人都有一个角度,人人都抱着自己的角度不放,如果有人能放下自己的角度,当他真放下时,他会回到圆的中心点,当他回到中心点时,他有多少角度? 回答是肯定的------全部。放下自我,拥有全部。 我们知道人人都有个角度,也不可能改变别人的角度,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的角度。
  所以我们提出:发现自己的角度,放下自己的角度,圆融他人的角度,包容所有的角度。


第三个主题:解读欲望
  首先给欲望两个字下个定义,什么叫欲望?我们先来从字面上讲讲欲望这两个字。
  “欲”由两个字组成:一个是“谷”,五谷的“谷”或山谷的“谷”;一个是“欠”,欠缺的“欠”。“欲”的第一个意思是缺少吃的东西,第二个意思是有缺口(即不完全、有欠缺),“欲”去掉一个“欠”字就是谷,譬如山有了缺口就叫做山谷一样。
  “望”由三个字组成:“亡”,就是没有;“月”,是月牙儿;“王”,是最大。“望”的意思是,月亮从没有到初月,再到满月的一个完整过程,说的是个规律。而欲望正是从缺少到满足的过程。


一、欲望从何而来
1、最初的欲望
  最初的欲望,如能站在整个自然界上看,它应该来自万有引力,这是物质属性。只要被称为物质,物质与物质之间就有个引力作用,而且物质质量越高,它的引力就越大。它会把比自己质量小的物质据为已有,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把这样的引力理论落实到人的身上,就成为“拿来主义”,就有了自私行为。自私的向外扩展,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欲望。
  因为人人都有欲望,整个社会就成为展现欲望、以欲望为基础而开展的社会活动之所。欲望成了社会活动的推动力,没有欲望就没有发展,没有欲望就没有活力。然而,这个世界是二元的,我们的思维也是二元思维模式,欲望也不例外,它既是社会活动的动力,也是社会活动的阻力。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阻力,增加动力呢?这同时就出现了如何正确利用欲望的问题。 而从生命的角度上讲,人本身就是欲望的产物。


2、欲望的组成
这个世界是由两大欲望组成的,一是食欲,二是性欲。
(1)食欲:
  食欲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食欲是应生理的要求和身体的需要,只是充饥而已;第二个阶段,食欲就不只是身体对充饥的满足了,欲望升级到对色、香、味都有了要求,不但要好,还要数量;第三个阶段,人类对饮食的需求发展到这个阶段,即己经超出充饥的范畴,变成了一种外交手段。因为吃饭的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发展起来了一种吃的文化,由于吃的文化不断升级,最后吃饭也就变成了地位的象征。


(2)性欲:
  性欲是两种根本欲望中的一种,为什么说它是根本欲呢?食欲、性欲,除掉哪一种,人类都不会存在。就拿性欲来说吧,没有父母的性欲要求,我们谁也来不到这个世界上。上天给人类的性欲,应该是个生理现象,不该是欲望。可是人们的“聪明才智”把生理现象发展成欲望。除了人之外,其它动物们勉强还可说是生理现象,因为它们的性行为是靠雌性释放一种化学气味的刺激来实现的。而人早已离开了这样一种自然行为,并把它当成了娱乐的欲望。虽然都是欲望,男女对这种行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从人的本源上讲,男人是基因的传播者,女人是基因的传递者。正因为男人是基因的传播者,只要有传播的机会或愿意传播的人,他就实施传播。所以男人花心,见到自己喜欢的女人就心动,之所以没那么多花心男人,是因为用现在的道德规范了自己的天性(性行为)。男人有个特点,他不允许自己的女人比自己强,一旦女人比男人强,男人就会感觉自己失去了尊严,要求对方认可自己的欲望就变得尤为强烈。这时的男人就会做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而女人呢?她是基因的传递者,因为她是传递者,她就会想要选择最优质的基因传递。在女人眼里,她所选择的男人是世上最优秀的,但也不能避免她有婚外恋的行为。当她发现她所选择的男人不是最优秀的时候,这个家庭就开始不稳定,婚外恋就从这里开始萌发。因为她是传递者,她要传递最优秀的基因,所以她不允许自己的恋人(男人)比自己差。当女人遇上一个比自己和自己的老公优秀得多的男人的时候,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接近这个人,这就是女人出轨的原因,很少有女人像男人那样只为了性而出轨。
  人们的聪明才智把本来不是欲望的生理现象变成了男女追求的娱乐行为,又把这种追求称之为伟大的爱情。
  食物的欲望最初来源于欠缺,而性欲的欲望最初来源于生理,发展到现在已远离最初。


  
二、欲望即是需要
  欲望就是需要,我们看看人的需要有哪些:生存的需要,认可的需要,感受的需要,繁衍的需要。
1、生存的需要
  要生存,就要有生存的条件,要哪些条件才能生存呢?首先要有阳光、空气、磁场、水、食物。前三个条件是不花钱的,是老天无条件给予的,虽然离不开,也不成为欲望。人需要阳光、空气,这能够理解,说磁场是个离不开的条件,就不好理解了。虽不是欲望,也在这里简单地讲述一下:为什么我们离不开磁场。
  我们的心脏跳动向全身送血,而血液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水。水是导体,血液的流动就等于导体的运动,血液在地球磁场中流动,就会切割地球的磁力线。这样就在血管的两端产生电流、电压,在动脉的末端和静脉的始端,形成电压差,这种电压差被称作生物电。每一个细胞,都有个电压差,很自然就形成一个电容,带有电压差的细胞就是活细胞,否则就是死亡了的细胞。人离开磁场就不会有生物电,没有生物电,人就是个没有生命的死物。
  在很久以前,水是不用花钱的,近些年人们把水污染了,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净化之后才能用,所以水也要花钱买。很久以前粮食是通过在田地里的劳动生产的,现在的人越来越多,吃的东西都用钱来交换,钱就成了欲望的目标。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需要钱,以钱为主要目的展开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社会活动,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好的名字叫一一合理竞争。
  随着社会发展,欲望也在发展,要有住房,而且要宽大舒坦的住房。走路要有代歩工具,汽车、火车、飞机等。吃,从填饱肚子到吃饱吃好,再到吃精吃细,再到现在的很多人已不再要美味,要的是对自己身体的营养和保护。吃到现在,并非仅仅是"好吃"了。吃出文化,吃出等级,吃出地位,吃出身份,吃出政策,吃出商机,吃出权力,还可以凭空吃出钱来。
  这些都是因生存带来的欲望。这样的现象又促进了欲望的发展,欲望又带动了社会进步。因欲望有了现代文明,因欲望有了现在的高科技,因保护自己而有了现代军事。但是,事物是二元的,存在有利于社会的一面,就有不利于社会的一面。欲望带来的不利也是巨大的,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例如:因欲望产生的贪污,把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据为己有,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损失。
  每个人欲望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人爱面子,为了自己的面子,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敢承认,说了一次谎,又带来了以后无数的谎言,使事情的发展错上加错。


2、认可的需要
  人是个群体动物,没有哪个人能单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既然是群体,这个群体对每个个体都有个认可,不被认可就等于没有生命。
  人在社会中,就应被社会认可;在家庭中,就应被家庭成员认可;在单位中,就应被单位认可。当领导的应被下属认可,同样下属应被领导认可。认可不认可就成为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其他的不认可还可以放下,不住在心上,但家庭中的不认可最为严重。
  家庭是社会最为基础的单位,家庭的不稳定就会带来社会的混乱,造成家庭破裂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认可。这种不认可有夫妻之间的不认可,父子之间的不认可,母子之间的不认可。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不认可,直接造成人种质量的下降。例如:怀孕期间,爸爸不认可怀孕中的孩子,妈妈又不想要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不健全的人。轻者,出生就有抑郁症或精神分裂,再重点儿,就会造成内脏发育不全,再严重就会发育成奇形怪状不成人样子啦。
  我们认为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在孕育期得不到家人的认可造成的。相反,在一个相互认可的家庭氛围中出生的孩子,有几大特点:聪明、淡定、善解人意、身体健康、体能好,这就是认可的力量!
  但是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父母不认可自己的孩子。我说到这里,你会马上否认表示不同意:不可能百分之九十五都不对,只有你自己是对的。那么我现在就举几个例子:我们常常会和孩子说“你这样做不对”,否定了孩子的做法;“你不能这样吃饭,我喂给你吃”,夺走了他自己吃饭的权力;“你不能这样说话”,否认了他说话的方式;“不能一个人走,我领着你”,否认了他的自立能力。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能自信吗?他离开家长,什么都不会做,是个吃货。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们成年人有病。
  有些企业很兴旺,当你到他的企业内部一看,就能得出一个结论来:凡是比较兴旺的单位和企业,它的内部一定很和谐,领导和员工的上下级关系也一定很和谐。这样的和谐来源于相互之间的认可:领导认可员工,员工认可领导,大家又都认可自己的工作,认可自己的产品,欣赏自己的产品。因而此产品定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上级与下级、老板与员工、老师与学生、成人与孩子、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都要互相认可。若有不同的意见,以平等的身份讨论问题,不强行、强压、强接受,因为那样只能一时却不能长期共存。
  我们把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细细地想一想,我们真的需要别人的认可吗?需要别人的认可,是不是自己的欲望?如果把欲望放在自己身上,只能成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小人。別人不认可又当如何?当我们不在乎别人认可、不认可时,事实上也并没有人不认可我们,认可只是我们自己心理的需要。当我们对别人的认可没有要求时,我们会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会活得很自在,很自然,很自由,我们的心会容纳一切,很广大。


  
3、感受的需要
(1)乐受
  乐意接受、享受的一切统称为乐受。这个世界被称为欲界,以食欲、性欲两种欲望展开的活动,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能够指挥别人的权力欲,能够支配资金的掌控欲,以及得到交配权的性欲。获得事业成功之后的感觉,获得别人赞同的感觉,被爱的感觉,爱别人的感觉......一切欲望被滿足之后的感觉都是乐受。


(2)苦受
  苦受也是一种受,而且是必要的一种受。因为有苦受,才想要改变,只有改变才有进步。那么苦受有哪些?不被他人认可,不被社会认可,不被家庭认可的感受,被别人冤枉的感受,虽然努力了却遭遇失败的感受,身体有病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不被人理解的感受,以及生气、恐惧、郁闷、疼痛,等等,这些都是苦受。


(3)常受
  常受是平平常常日常生活的一切受。例如:饥饿的受,吃饱的受,劳累的受,轻松的受,想睡觉的受,醒来清醒的受,寒冷的受,燥热的受,心情舒畅的受,不愉快的感受,以及平平常常没有受的一切受,就是常受。
  不管哪种受,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必要的。
  这个世界是二元的,有个乐受,必然有个苦受。因为人们有个强烈的欲望在,所以只接受乐受,不想接受苦受。然而,恰恰就是这个苦受,它能带来发展,也能带来进步,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只有那些害怕困难、不想接受苦受的人,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一生靠着父母活着,成为宅男、宅女,成为社会垃圾。这样的人特别自私,欲望很强烈,以“我”为中心,他们干什么都不行,也不会干。他们要名要利要地位,对外斤斤计较,怨气十足,患得患失。


4、繁衍的需要
  人和其它生物一样,需要繁衍,繁衍过程中有几个阶段。繁衍离不开交配,交配之前的行为,在没有成熟之前的阶段为成长过程,成熟之后的阶段为恋爱过程;交配之后的行为,在孕前阶段为准备过程,孕后、孕期阶段为养育过程;而孩子岀生后的阶段是培养过程。这些是繁衍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这就是繁衍的需要。
  繁衍的第一个需要就是交配。上天为了人类的繁衍,给人类一个难以逾越的交配欲望。这种欲望很难跨越,就算有人一生没有结婚,他对性欲的要求也是很强烈的。有很多出家人虽说没有婚姻,但对性欲并非没有要求。对性欲没有任何要求的也有,只有两种人,一是没有性功能的人,二是超越性欲的圣人。其他的是没有交配的机会,或者强烈压抑自己的性欲。压抑性欲的目的,其背后有更大的欲望,那就是超越人类做人中之圣,这还是一个欲望。
  在交配之前,男性动物和女性动物对于交配行为的认知有所不同,男性是传播行为,女性是传递行为。因为男性是传播,传播机会越多越好。因为女性是传递,她要找最优质的基因传递。因为是传播,传播出去是硬道理,所以男性是理性动物。因为是传递,自己远不如对方优质,传递者以情感来感化对方,所以女性是感性动物。
  传播者为了传播,要显示自己的强大,只有强大起来,才有更多的传播机会。所以男性要地位、要权力、要面子、要能力、要智慧、要责任。但是现实的多数男性,只要地位、权力、面子,不要能力、智慧、责任。
  传递者为了传递,她要选择最优质的基因。因传递者的智力不同,会出现两个方向的选择,一个是选择高地位、强权力、爱面子的为优质;一个是选择高智商、大能力、负责任的为优质。女性要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老天给她们一个天职,让她们净化种群。
  以上这些是繁衍不可缺少的要素。




三、如何驾驭欲望
  欲望人人都有,欲望的内容各不相同,欲望程度有強有弱、有大有小。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欲望的内容也在变化。欲望无处不在,大到国家与国家的利益纷争,小到个人的每一个小行为,都能找到欲望的存在。欲望分布在每一个细微的角落里。
  比如公务员,名义上是为人民服务,如果没有工资和权力,没有人乐意做公务员;商家就是为了挣钱,没有金钱和地位,谁也不会从商;而某些做医生的为了自己的利益,只是把“救死扶伤”当成一句口号,“救死扶伤”在他们看来还没有垃圾值钱。“白衣天使”的说法没人再提起过,它已经成了历史的沉淀物;再看看我们的人民教师,号称“百年育人的灵魂工程师”,大部分“育人”的人都已失去了“灵魂”,也变成了欲望的追逐者。了解一下各行各业的人,看看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生存拼搏。说到底就是一个欲望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好像是以欲望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没有欲望好像整个世界都要停止。
  据说有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一个神通广大的魔鬼,他给所有的人下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咒语,这个咒语就是我们的私欲。私欲不除,痛苦不断。私欲牢牢地控制着我们,好像很少有人能跳出魔鬼的咒语。
  而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内容的欲望。比如:一般人要的是面子,尽管面子不值钱,还是抱着面子不放。对某些人来说,面子比金钱还重要。但也有一部分人只要金钱,不要说面子了,连人格都不要了,视钱如命,钱对于这种人来说就是一切。
  欲望就是欲望,欲望的内容却五花八门:爱劳动、爱学习、爱科学、爱教育、爱助人、爱国家,这也是欲望。但这样的欲望是积极的、向上的、是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动力。
  在人类社会中,欲望无处不在。有时候是阻力,有时候是动力,正因为如此它就有个可控性。对国家、对人类不利的就可以阻止;对国家、对人类有利的就可以推动,就可以发展。利用人的欲望,把欲望引领到对国家、对人类有利的方向上,把欲望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欲望的可控性显而易见,一个人如能时时注意自己的欲望,知道自己的欲望,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欲望向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个老板能够知道、注意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也能知道、注意员工的欲望,他就有能力控制和把握各方欲望的方向,就能“为我所用”。这就是欲望的可控性。
  所以我们提出:发现自己的欲望,放下自己的欲望,允许他人的欲望,驾驭所有的欲望。


第四个主题:圆融关系
  当人出生的那一瞬间,就与这个世界建立起各种关系。首先建立的是人际关系,如母子、父子关系,各个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人与空气产生的关系,人与地磁产生的关系,人与引力的关系,以及人与太阳、月亮的关系;还有,人与“没有”的关系。
一、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出生后,大脑一片空白,这个空白被称为“空性”。空性前面已作过介绍,在这里不多说了。在这片空白上产生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妈妈。因为有了妈妈,需要和妈妈分离开,就有了“我”这个概念。有“我”就有“我要”,因有“我要”便产生了“欲望”,欲望就是需要。发展到现在,欲望远远超出了需要。因有了需要,才建立起了诸多关系,关系渗透到周围人、事、物的各个方面。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关系不断地得到加强,不断地在变化。如:刚刚出生时,只有与妈妈的关系,几天后有了与爸爸及周围的一切的关系。未生之前与爸爸建立的脑电波的关系重新启动,同时也学会接受周围环境的信息,信息带来关系的建立。随着时间的流动,这样的关系随着向外扩展。
  到三岁时,基本能分清楚,哪些是家庭成员关系,哪些是亲属关系,哪些是社会成员关系。在这三年里,为了加强这种关系,本能的学习周围的一切,一至三周岁的学习能力,要比成人高几十倍。抓住零至三岁的关键时期,就可填补先天的部分不足。
  三岁以后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此时孩子的特点是,不愿意在家玩,愿意出去玩。较为聪明的孩子,对比自己大的孩子感兴趣;智慧能力低的孩子,专找比自己小的孩子打架。
  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关系在不断地变化、扩大。慢慢产生了组织形式,有了团伙,建立起自己的社会。他们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他是这个社会圈子的中心。因为各个社会圈子的成员不同,圈子与圈子就构成一个大的社会组织,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组织里的一员。与此同时也建立起团体之间的关系,团体与人的关系,小团体与大团体的关系。从而建立起阶级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社会关系。
  有了社会关系,在这个社会中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就像拴马桩一样,把自己定在这里,形成一个固定的角度。这个角度大多数人一生不变,很少有人能够跳出给自己设定的角度。只有那些圣人和为数不多的国家领导人,不受自己角度的控制,他们在这诸多的关系中纵横无碍。但大多数人都是以“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关系。“我”与领导的关系、“我”与同事的关系、“我”与下级的关系、“我”与内外单位的关系、“我”与朋友的关系、“我”与亲属的关系、“我”与家人的关系,等等。只要有“我”在,这些关系就有好坏、对错、善恶、和谐与不和谐。所谓的对立就是有“我”这个角度造成的。
  当放下自我,“我”只是社会的一分子,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是,当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就是圆融一切的时候。


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大脑是一片空白,正因为是一片空白,他可以同时接受世界上的一切信息。人世间的信息、宇宙间的信息,孩子出生时所带的信息量远远超出成年人。人类带着地球上的一切信息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就与地球上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可避免地就和周围的一切建立起一种关系。因为人是这个星球的产物,人类是按照地球的现有条件发展起来的,这些条件便成为人类对地球的依赖关系。
  比如人与空气的关系:人要呼吸,身体需要氧气,氧气进入肺部,肺细胞获得氧粒子,把获得的氧粒子转移在每个红血球上,由红血球负责把氧粒子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这个运作过程就是根据地球有氧气这个条件自然形成的。因为氧粒子的存在,人形成了釆氧系统、输氧系统,氧粒子进入细胞内,以氧为动力参与制造氨基酸,这是人与氧气的关系。
  人与植物的关系:人与植物有两种关系,一个是“使用”的关系,利用树木制造家具,盖楼房,用它来取火,用于做饭、取暖,利用植被保持水土,利用植物的呼吸获得氧气。也因为动手制造木质工具,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开发了智慧,人类在科技上前进了一大步,这也是人与植物的关系之一。二是“食用”的关系,没有可食用植物的存在,人类就不可能发展起来,人来到这个星球上,按照星球上的现有条件,发展出符合这个条件的运行规律。因为有“吃的”才有会吃的嘴,才有消化所吃的东西的胃,有了消化才有吸收,吸收之后排出废物,这是按照现有条件发展起来的运行机制。
  人与太阳的关系:没有太阳这个条件,所有的植物都不可能生长起来,没有植物的存在就不会有动物,也就不会有人类。人类因为有太阳的光明这个现有条件,才产生了眼睛,眼睛接受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光线,没有阳光人类就不会有眼睛。月亮也是如此,没有月亮,地球就会经常被虚空中的石头撞击。月亮挡住了大量的陨石,地球才能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月亮,人类也很难发展起来。
  还有人与磁场的关系: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产生生命,母体给了这个新的生命第一次心跳,从第一次心跳之后的心脏跳动都是自已独立完成的。那么心跳的动力从哪里来?它来源于地球南北两极的磁场,因为第一次的心跳促使血液的流动,血液的流动切割了磁力线,产生了生物电,生物电又刺激了心脏的收缩,心脏的收缩促进血液的循环。没有磁场的存在就不会产生心脏这个器官。
  人与引力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引力,就不可能有两条腿的走路行为,也不可能长出腿来。没有引力,运动起来的物体,就不会停下来,有了引力才能动静自如。另一方面,人为的动,引力就成了动的阻力,腿的形成来源于地球引力。
  生物与大自然原本就是圆融的,仅仅是自然界给个条件,生物就会自动发展。自从有了大脑,人就想改造自然,这时才提出与自然界圆融的问题。


三、人与有无的关系
  在论述人与“有无”的关系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有”的范畴。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小小的量子,这是“有”的范围。站在地球的角度看,芸芸众生和这个大千世界也在“有”的范围里。站在人这个角度上看,人的每一个想法,每个概念,每一个轻微感觉都在“有”的范围里。
  然而,这个世界是个二元世界。有高就有低,有长就有短,有上就有下,有小就有大,有星系就有虚空,有个“有”就有个“没有”…… 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凡事都要分出个对错、善恶、好坏来,用这样的二元思维模式处理身边的一切事。既然是二元的,人体是个活生生的“有”,有这个身体,就应该对应着,有个“什么都没有”的“身体”存在着。如果没有这个“什么都没有”,属于“有”的身体就不会存在。“有”必须在“没有”里运行,离开这个“没有”,一切都成为死寂,生物也是如此。飞鸟在空中飞行,动物在地上行走,虽说不是真空,是某些物质的气化,被称为空气。空气和物质相比密度极低。鸟利用空气飞翔,人利用空气的密度制造飞行器,利用空气的流动取得电能。
  人本身也没有离开过“空”,就拿人们的语言来讲,一句话由几个音符组成,音符与音符有个“之间”,这句话与那句话也有个“之间”,这个“之间”被称之为空。人不可能没有思维,思维与思维也有个“之间”,这个“之间”和这句话与那句话的“之间”是一样的。没有这个“之间”,音符与音符就不能隔开,隔不开就形不成语言。思维也是如此,没有这个“之间”就无法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这个文明社会。思维是“有”,“之间”为空,空有是一,一非中间,空有合和才是圆满。这一切都有个“知”在,支持“知”的才是我们的本体。这个本体,佛家叫它空性、本来、实像;道家称它为道、无、圆极;耶稣教、天主教称它为主、上帝;伊斯兰教称它为一、一切归一。既然各个宗教都很重视这个本体,那么本体是什么?答案应该是人的根本处,这个根本处是无是空是什么都没有。人是从这个“没有”里来,死后再回到“没有”里去。
  那么,“没有”里到底有什么?“没有”就是空,人从空生,灭于空,万物从空生,从空灭。如果空是个彻底没有的话,为什么能生?佛家说“空生万物”。既然能生万物,它就不是空!能生万物就是个万有,站在人的角度上空与有就是对立,就是矛盾。
  什么都没有才能叫做空,因为是空才能涵盖一切的信息,这些信息又是以波的形式传递的。在“空”中的任意一点上都是宇宙的全息,信息又是由各种波组成的(从低频到高频)。这样空就有了物理现象,就像琴弦一样,琴弦紧传导高频,琴弦松传导低频,高密度传导高频,低密度传导低频。在空里可以传导人知道的一切频率。我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空的“松、紧,低密度、高密度”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论述的是人与“没有”的关系,“没有”就是空,要想理解空,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心”的概念来。心是个载体,它运载着人的一切概念,概念就成了心上的被载体。所谓的空性,就是把心上的被载体“放下”,显现出心的本来面目来,就是心空。心一旦空出来,心就成为宇宙的全息点,你就会明了一切。这就是人与“没有”的关系。


  
第五个主题:活在当下
  我们人人都活在虚妄里,没有几个人活在当下。“当下”不是时间概念,“当下”是一种存在状态。


一、什么是“当下”
  “当下”是什么,一般人的理解是“真正的现在”,而“现在”是一个时间用语,把“当下”当作时间的时候很少。“当下”并非是时间,带有时间的成份,说它是个境界较为接近。在日常生活中的“当下”带有“现在”的意思,如:当下正在走路,要一心走路,把走路当成“当下”来对待,此时的心就是走路,离开走路的一切想,都要以观的形式让其所想的内容停下来。当所想的内容停下来时,就会出现一片空白的现象,这片空白什么都没有,就连自己存在不存在都没有。此时有个 “知”在,知道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知”就是个“观”, “知”就成为观察者、旁观者。这个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就是“当下”。
  现在,我们回顾前面讲的四个主题的内容。第一个主题的内容是全面了解自己,我们认为,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太少,人们只了解了“有”的层面,“有”的层面一切都是有限的,眼睛看距离有限,接受可见光的频率有限。耳朵听到的声音有限,听不到的高频率叫超声波,听不到的低率叫次声波,我们接受的声波是极其有限的。其它的鼻、舌、身、意也是这样。我们的意识,只能意识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受的外来信息,六根接受不到的外在信息,就不会有意识。所以,我们只说了在“有”的层面中,人们不熟悉的、很少的一部分。通过辨证想说明,人们不十分了解的“空”的那一部分。 因为空里什么都没有,所以也无话可说,也正因为它是空,空里含着一切的“有”。想说明什么是空,只能用“有”来替代空去说明,用“有”替代空就失去了空的本来意。为说明问题只好如此。
  我们所要了解的是自性空,“有”的层面我们知道,不再多说。我们所谓的空,不是身外的空,是自己的心空,认识心空的状态,也就是说,心是载体,心上没有任何被载物的时候,心是个什么样子。那个样子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知道自己本来面目的人,就是智慧人,就是宗教中说的大智慧。也就是人们说的“当下”。
  我们讲的第二个主题是认知角度,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而且这些角度只有相近没有相同,七十亿人,七十亿种角度,角度就不是真理。但是,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角度不放,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对待身边的人、事、物。而且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人们之间的纷争,都是来源于这个角度,把自己的角度当成真理。
  我们提出角度的说法,是让人知道,人们的角度不是真理,不要让自己的角度把自己控制住,成为自己角度的俘虏 ,一旦被俘,角度就像拴马桩一样,牢牢把自己固定在这个点上,从此失去了自由,失去自由而不自知。
  科学家把一个平面的圆划分了三百六十度,一个立体的圆有多少度?假如每个人都在这个圆上占有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只有相近没有相同。有个人立志要放弃自己的角度,当他真的没有角度了,他会到哪里去?没有其它选择,只能回到中心点上。只有中心点,才是没有角度的角度,真的住在中心点上,你拥有多少角度?回答是肯定的,拥有全部的角度。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放下自我,拥有全部。放下自我时,就是当下。全部体现时,就是当下。
  我们提出的第三主题是解读欲望。欲望人人都有,欲望的内容各不相同。因有不同,便产生了两个方向,一是利已,二是利他。利己的人处处表现出自私,自私的行为表现在很细微的各个方面,自己不知道,因为不自知,大事小事都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时时为一点小利而争吵。还有一类人自私得要命,装作大方,装作无私,装作一心为公、利他。这种“装”,他本人也不自知,别人一看便知。但是装也起作用,自私的人对自私的人,作用就很大,因为自私的人无法看透“装”的实质。
  这种不自知的自私行为,很明显地表露在世人面前。想做事的人不与自私行为很重的人合作,也不想和他们做朋友,不愿意和他们有物质、财务方面的来往。所以特自私的人没有朋友,没有合作伙伴,也没有同路人,没有财富,没有地位,更没有理想和前途。因此这种人索取的多,对别人要求多,近似于无理的程度也还不自知。这种人不管干什么都不会成功,不成功时,只找外在理由,不找自己的原因,这就是欲望给人带来的巨大阻力。
  然而,欲望是个中性词,这个世上不能没有欲望,没有欲望社会无法发展,没有欲望科技不能进步,没有欲望就没有这个文明社会,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人世间,欲望那么重要,就出现了利用欲望和驾驭欲望的问题。欲望能够利用,能够驾驭,就要有个放置欲望的位置,还要有个驾驭欲望的心量。
  个人、集体、国家、人类,等等,都是可放欲望的位置。如果你的心量只容纳你自己,很自然地就把欲望放在了个人身上;如果你的心量只能容纳几个人,你只是一家之主;你能容纳几百人,你是单位的负责人;你的心量能容几亿人,你就是国家领导人。这些心量大的人,开始时以利他为主,表现出来的是利他行为。随着事情的发展,渐渐接近心量的容纳程度,这时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然后就开始居功自傲,紧接着就是要名要利,由利他转为利己。此时要慎之。
  如果我们把所有利己的欲望都放下,作为个人来讲,会出现什么现象?就会出现自己不存在的感觉,随后就是圆融一切,当你能圆融一切的时候,你的心量将容纳整个宇宙!这就是当下。
  可惜的是,人家骂我一句,我都容不下,像我这样的心量,我还能做什么?
  我们讲的第四个主题是圆融关系。在这里,再提圆融关系好像有点儿多余,一个人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自己,能够了解自己就能了解别人,就能了解和他接触的所有人。角度也是一样,能够发现自己的角度,肯定知道别人也有角度,角度与角度的不同才有争吵,才有对立,才有分歧,才有合作。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角度,各自放下自己的角度。欲望也如此,知道自己有欲望,也应知道别人同样有欲望,允许和理解别人的欲望。如能各自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欲望。这个世间还有不和谐的地方吗?


二、什么时候活在当下
  各种宗教、灵修界都讲究活在当下,那么什么是当下,很少有人说清楚。
  要想明了“当下”是什么状态,就应先搞清楚“不在当下”的状态。
  人长了大脑,大脑的主要功能就是思维,它不停地在想,不停地起念,不停地思维。每一次想法、念、思维都有具体内容,看看我们起了一些什么内容的念:早上起来,按照人们的习惯,应该穿衣之后进行洗漱,洗漱之后吃饭,然后工作上班。理清要做的事,开始工作就行了。可惜人不是这样,起床时想着吸烟,洗脸时想起美容店,吃饭时想着上哪里喝酒去,上班不干活,光想发大财。整个思维活动满天飞,不知把自己的心放在哪里,不停地在想。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这些无谓的虚妄里。一天下来,搞的自己疲倦不堪,还怨工作太累。
  当你在家吃饭时,想到单位的工作,你活在工作那里;当你正在工作时想起孩子,你就活在孩子那里;当你走着路想起老伴来,你就活在老伴那里;当你正在生气,想起了满天星空,你活在宇宙里……但是,吃饭时活在吃上,工作时活在工作上,走路时活在走路上,生气时活在生气上,同样也没有活在当下,只是活在了当下的事儿里。不管你想什么,你的心就在你所想的内容上。那不是当下!
  那么,我们看看什么是当下。想,心在想的内容上,心若不想,心在哪里?心若不想,就是个空心,心空的状态就是当下。
  想想我们的思维,一刻不停地在动,从来就沒在“当下”过,但是,一切的念,都是从空空荡荡的心上升起的,结束之后又回到空空荡荡上来,它从来没有离开过“当下”。“当下”是心的不动态,动的是心上的“被载物”,载体是不动的,被载物才是动的,生生灭灭的。回到自己的本心,站在本体上,站在载体上,看着被载物的生生灭灭,就是当下。


三、活在当下的意义
  为什么要活在当下?因为“当下”是旁观者,是观察者,是离开二元的觉性。这个“当下”没有任何的意义,非要给它个意义的话,“当下”即是觉,“当下”即是知,“当下”就是空性。觉、知、空性也无法给它放上个什么意义,一旦有内容就离开了“当下”的内含了。这就是活在当下的理由。
  可是,因为当下什么都没有,是空 ,空含万有,佛教界说“空生万有”。“觉”本身就是觉,没有其它含义,如能与空合,空遍一切处,“觉”就是觉知一切。如:在“有”的层面人是独立体,在“空”的层面是一个整体,是一切的整体,因这一切都在“有”里。如能活在真正的当下,当下即空,空含一切。当下的感觉就是“一切是你,你是一切”的感觉,当你是一切时,你应该明了一切。就说世间的灵修界,有讲灵魂的,有讲能量的,有讲神的,有讲外星人的,有讲多维次空间的,有讲心理的,有意守某穴位的,有讲观想的,等等,有很多法门、方法。可是这些诸多的修行方法都在“有”的层面上。如能契入自己的空性,它们的真伪,都能证实。


  契入的方法:先明理。首先确立自己有个(颗)“心”,心是一切概念的载体,所有的概念是心上的被载“物”。通常人们把被载“物”当成自己,也就是把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那些概念,当成自己,把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或真正的自己忘掉啦。所以,我们活在颠倒中。把颠倒的“地方”再颠倒回来,这就是我们说的明理。具体的做法是三句话: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行”。并成一句话,“知道有念就行”,自自然然地知道。当念悄悄升起的时候,“知”也同时产生,“知”会随着念的内容渗透到每一个细节里。当知道“知”随念走的时候,所念的内容就会中断,中断之后就是无念。因无念,“知”也消失,“知”消失的百分之一秒里,就会生起第二个念,念起之后,“知”随念转,半小时后突然发现“知”被念转,所念内容又中断,念断后,“知”又消失,此时就会出现1秒钟的无念状态。就这样周而复始,无念的状态慢慢加长。无念的状态超过1分钟时,你就会发现,念还没有展现内容就会被发现。这时的无念状态,就会加长到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到达这一步就很容易契入空性。契入空性后真正的修行开始了。


  至此,心智开发的内容粗略地讲完了,谢谢您的耐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11-14 14:54 , Processed in 0.0591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