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回复: 0

“灵性逃避”的五个特征

[复制链接]

3937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023
发表于 2024-11-16 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灵性逃避”的五个特征 | 做生命的主人

“灵性逃避”是什么?

追求灵性提升是人性步入完整和成熟的重要一步。很多人通过宗教或者其他途径寻找灵性的开启,却时常会压抑身体和感官感受、压抑负面情绪。

但事实证明,压抑情绪和身体感受的结果,是潜意识会以更具破坏力或更隐蔽的方式表达这些感受,有时甚至以重大疾病的形式表达出来。

「灵性逃避」是一种以灵性观念掩饰逃避的防卫机制。自我以灵性的外衣包装自己,但本身却始终没有改变和提升。
有的人借助压抑冲动和情绪来保护自己,有的人用宗教语汇和概念,回避现实问题,对创伤记忆进行掩饰、压抑和防卫。

“灵性逃避”(spiritual by- passing),最早是由当代美国心理学者约翰·威尔伍德提出的,指的是

以灵性观念掩饰、逃避的防卫机制。有这种倾向的人,通常会采用灵性的语言和概念“重新架构”个人面对的问题,以此掩饰压抑和防卫。

灵性逃避的五个特征

一、我不想表现自己的愤怒,因为我不想伤害别人。

这句话是一位学习团体历程的学生所说的,他以高度灵性的术语“不害”、“正语”(均为佛教术语) 来解释自己的逃避愤怒,也为自己逃避团体的密切互动找到借口。

别人回馈说,他的愤怒其实会以嘲讽、冷漠、疏离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对此回馈大感惊讶,并表示愿意尝试用更清楚直接的方式表达愤怒,而不是在潜意识中间接地表达。

二、我不想挖掘过去,我想放下过去,往事已无法改变,我要活在当下。

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常有这种反应,把面对童年创伤的恐惧隐藏在受人赞赏的“活在当下”。

经过多年的压抑,一个人很难看见自己的过往并没有真的过去,而是以未竟之事或“有缺憾的完形”(incomplete gestalt) 持续到现在。

虽然往事确实无法改变,但我们与过往的“关系”,却可以在处理这些创伤的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改变。
与第二点有关的是:

三、我只想原谅某某人,继续往前走。

宽恕在灵性和心理上当然都是健康的,但努力或强迫宽恕,却没有真的处理痛苦、伤害、愤怒或哀伤,就好像把护创胶带贴在感染的伤口上,伤口仍然会化脓溃烂。

处理过伤害和愤怒后,自然会产生原谅。如果强要原谅,就是以“放下”之名行否认之实。
不论是儿时受虐、最近的争吵或任何情形,原谅都是处理之后的副产品,这种原谅是真诚的,是来自深层的反应,而不是埋藏真实感受的专制作法。

四、我专注在灵性的道路后,越来越不执着于自己对别人的期望和需要。

真正的不执着必须跟分裂和否认有所区别。

经历许多内在工作之后,灵性上确实会逐渐产生不执着,但这个字眼经常被用来掩盖自己与真实需要之间的分裂,或是否认别人在自身情感生活里的重要性。

治疗经常揭露破坏性的原生家庭模式,案主在其中求生存的最佳选择就是退缩。

灵性的理想是不执着于世界、超越人类关系的需要,这种理想对许多早年受到创伤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找到理由逃避亲密和自己对他人的需要。

五、我想对人心怀慈悲,献身于世上的慈悲行动。

关于内在发展的关注和外在的行动,在两者间的平衡是心理-灵性成长最细腻的面向。

普世大爱和慈悲服务的阴影面就是相互依赖 (codependence),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很容易丧失自我,不再注意自我和自己的需要。

当爱与慈悲服务的价值被用来否定自己的需求时,很容易产生怨恨和耗竭。

太急于追求灵性功课,也可能产生灵性逃避。

从超个人观点来看,整个人生确实具有意义和更大的目标,而追寻更大的意义也是值得赞赏的,但过于急切地把所有目标集中在灵性功课的探索,也可能成为逃避眼前痛苦的方法。

真正的灵性功课不在远方,通常就在痛苦、黑暗及困惑之中,往往只有在回顾时才能认清这些功课的真相,而且可能在数年或数十年之后,整个故事才有机会展现出来。

还有一种较根深蒂固的灵性逃避方式,通常见于宗教的基本教义派人士。

基本教义派可能是僵化的性格结构,用僵化的信念来掩饰自己的一种方式,譬如心理学文献有许多纪录,谈到心理治疗减轻及处理防卫机制之后,如何使人的信仰从严厉、苛刻、旧约式上帝转变成接纳、关爱的上帝形象。

随着治疗的进行,使人逐渐以较不压抑的方式追随灵性道路。

刚刚改变信仰的人和最近体验到灵性开启的人,恐怕是最容易出现灵性逃避的实例。

当人试图把新的灵性世界观放入生活时,甚至可以把他们的全心投入和灵性逃避视为一种发展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试图学习自己「应该」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了解自己的原貌。

灵性逃避的处理

我们之所以捆缚于受苦的轮回之中,许多心灵传统都谈到三种基本的消极倾向:

● 排斥困难或痛苦;
● 执取舒适与安全;
● 麻痹自己,对于苦乐、得失等问题完全置之不理。

逃避式的心灵修持就是第一种倾向的症状──避开困难的与不愉快的,譬如自我变得软弱:觉得自己不够坚强,不足以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因此转而寻求一条超越个人感受的道路。

这是灵修道路上一个非常可能出现的陷阱。对于自己受到制约的人格限制,不去面对予以解决,只会使人陷落其中更加难以自拔。

第二种倾向──抓取与执著──是心理治疗中常见的陷阱,而且相当棘手。

有些人喜欢耽溺于自己的情感、理想、梦想与关系中,乐此不疲,以致陷溺于个人心理素材的探索之中。

如果将这种方式的自我检查当成终极的道路,我们很可能会走向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死胡同。

诚如弗洛伊德所说,沼泽的水是永远也抽不干的。无止境地耽溺于自己内在的状态或人格结构的矛盾,到头来只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使人完全无法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

第三种倾向──麻痺自己,对於个人的感受与内心的呼唤完全置之不理──乃是现代社会最为常见的现象。

有极大部分的人,宁愿懒懒散散、一成不变地过日子,结果导致典型现代人的上瘾──电视、球赛、消费、或酒精与毒品──藉以麻痹自己,逃避面对真实人生的挑战。

搭起一连接的座桥

要对抗这三种主要的人生陷阱──逃避式的心灵修持、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耽溺、以及钝化的麻痹──

可以透过人之所以为人的三个向度,吸收其中的某种核心资源来达成,这三个向度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说的天、地、人。

地的原则

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人是一个存有,直立于地上,双脚著地,头顶青天。由于双脚离不开地,除了在这个当下之外,别无其他选择。

这便意味着人当尊敬这个世界以及立于此地的自己──这正是逃避式的心灵修持所无法做到的。这,也就是地的原则。

天的原则

同时,人的头是朝向天空,是朝向一个四面敞开,可以任人纵目四顾的苍穹:地平线、星辰、日月以及环绕大地的无垠太空。

当我们以惊讶与好奇的眼光环视周遭的世界时,所见可以超越自己切身的利害与活着时的种种阻碍。

尽管在尘世间的贪爱确有其意义与重要性,一旦我们向上升高一百公尺,底下发生的种种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若更往上升去,有如太空人一般,那么所有这一切就只是一个微小的斑点了。

当我们垂直地移动──我们的意识随时可以做到──将可发现,人是无远弗届的。

人的意识绝非只是局限于地上,生命因有无垠的太空作为背景,才得以显出其性状。这,就是天的原则。

人的原则

人的基本姿势──抬头挺胸,直立于脚下的土地──是整个正面毫无遮拦地面对着世界。四脚动物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脆弱的正面,用皮毛、尖刺、羽毛,防止掠食者攻击他们柔软的肚腹。

但人类四处行走,袒露于世界之前的却是心与腹──人的两个主要感觉中心──感觉是我们用身体对周遭的世界做出回应。不论我们是否留意,基本的感觉随时都在运作。

由于人是正面暴露或坐或立于天与地之间,对世界与别人便是处于接触与接纳的状态。这就是第三个原则,在天、地、人的三角关系中,独属于人的。

这三个向度,如果对其中之一抱持着不敬的态度,生命就将扭曲、失衡——如果仅关注于当前的存活,则将陷溺其中,无以自拔于地上的泥涂。

如果轻慢于尘世间需求,则将处于失根的状态,失落于星际之间,迷途于云端。

又若逃避现实的艰难与心的软弱,就将捆绑在自己人格的盔甲中,而这副盔甲却又是我们必备的,是每个人来到世上时为保护自己脆弱的知觉中枢而发展出来的。

人既没有甲壳动物的硬壳,也没有刺猬的尖刺,为了保护自己,乃发展了自我,作为防卫的机制。

要活出完整的你自己,就要搭一座桥,连接天与地、色与空、物质与精神。正是这三根轴线的交会点,亦即感觉与心的深处与柔软处回到本来。


转自:觉醒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11-21 17:01 , Processed in 0.1443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