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 最近我总是感觉莫名的情绪低落,闷闷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多多: 这种感觉我懂。有时候我们心里会莫名低落,可能是因为你内心感觉不到爱。
天天: 感觉不到爱?可是,我身边有家人、朋友,他们对我都很好啊。
多多: 外界的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缺乏与真实自我的链接,负面情绪就容易占据主导。你可曾倾听过自己内心的声音?
天天: 倾听...自己?
多多: 你可以试着对自己的心说:"对不起,我爱你。" 这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一种最朴实的联结,你和真实自己的联结。
天天: 为什么要说"对不起"?
多多: 说"对不起",是因为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道歉是对内心的一种温柔回应。而 "我爱你" 则是重新与内在自己建立连接,唤醒内在的爱。
天天: 可是,这样真的有用吗?
多多: 你可以试试看。当你对自己说这句话(‘对不起,我爱你’)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开始变得柔软,那些紧绷的情绪会慢慢松解。
没有任何境况是爱不能改善的,也没有任何境况是爱不能给予的,这里说的爱,既包括爱自己,也包括爱别人。---赛斯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抗拒自己负面的情绪,其实那些情绪并不是敌人,而是你内在未被看见、未被拥抱的部分在向你呼求爱。它像迷路的孩子,渴望被爱,却以愤怒、沮丧、悲伤或恐惧的面貌出现。
你不必推开它,只需以觉知温柔相待:"对不起,我一直忽略了你;我爱你,包括你此刻所有的感受。"
这样的对话,不是纵容情绪,而是以觉知之爱疗愈背后的伤痛与渴望。当你不再抗拒,而是以爱回应,那些沉重的感受便不再困住你,反而成为你回归真我的道路。
真正的疗愈, 不是消灭黑暗,而是让爱之光透进来。 每一次觉知,每一次爱的回应, 都是对内在生命的深深接纳。
于是, 情绪不再是敌人, 而是指引你回家的信使。
天天: 我明白了。或许我一直在忙,却忘了停下来觉知自己的感受,谢谢你提醒我。
多多: 不客气。当你保持觉知去生活,链接真实的自我,那些负面的情绪自然会慢慢消散,爱会化解一切。
天天: 我会试试的。谢谢你,我感觉心里轻松了一些。
多多: 无论何时,只要你感到沮丧或压抑,都可以对自己说:"对不起,我爱你。" 它会帮助你重新链接内心。
天天: 谢谢你,我真的感觉好多了。我会记住这句话的。
多多: 不客气,祝福!
可能的自己
多多:现在咱们聊一聊意识的话题,我们都是多次元的存在,在广阔的实相中,存在无数个版本的你(可能的自己)正在体验各种的可能性,所以你不必纠结人生的选择,以为自己选择A,就会错过B C D......你只需跟随你本心的感动,作出你当下最想体验的选择,而那些你未选择的版本,自然会有其他版本的 ‘你’ 去经历,所有可能的实相全都同时存在。
赛斯启示我们:你此刻的选择塑造了你所体验的现实,但那些被忽略的可能性同样真实存在。每一个想法终将实现,每一份潜在的可能性都会被探索。
所有的行为,最初都源于‘精神活动’——这正是实相的本质。因此,所有的心灵活动都是真实有效的创造,它们以不可否认的方式存在着。
任何一种要实现的行为,都会产生一种无数的“未实现”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都会找到它们自己的实现过程。--赛斯
大东: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个人的最高激情是做一名医生,但是由于家庭的原因或是其他原因,他成为了一名会计,但是他的“可能的自己”也许在另一个实相版本中如愿以偿地做了一名医生。
多多:嗯嗯,我来给你打个比方,这样你便于理解:
如果你有想当老师的冲动,但同时你也有当画家和作家的感动,最后你选择了当老师。当你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之时(已实现的行为),就会产生"未实现"的版本(‘当作家的你’和‘当画家的你’),而这些‘未实现’的行为并非消失,它们会找到它们自己的实现过程。
重点就是,你所有的梦想都不会白费,总有个"地方"会让它们成真,正如赛斯所说,所有的心灵活动都是‘真实有效’的创造,它们以不可否认的方式存在着。就像同时播放的不同电视频道,你选择了看其中一个频道,其他节目也照样在播放。
所以不用遗憾"如果当初...",因为所有可能的事件都在发生,你选择的和你没选的,都真实存在。
大东:这么说,真实的我们是完全没有局限的。
多多: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认定的"自我"不过是无数个可能的存在状态中的一个版本,当你的‘自我信念’发生转变时,你的整个经验世界就会随之改变重组。
你当下所认知的“自己”只代表了你存在的可能状态中的一个,露出进入了实质的经验。...当你对自己的看法改变了,你的体验也就随之改变了。---赛斯 《个人实相的本质》
你的存在不是被固定的,而是持续流动的。每一个关于"自我"的信念改变,都会带你进入一个全新的存在维度,那里有与这个新信念相对应的体验领域等着你去探索。
我们可以用一个「电影院」的比喻来理解这个概念:
假设你走进一间有无数个放映厅的超级影院:
每个影厅都在播放不同版本的你: 1号厅:成为画家的你 2号厅:环球旅行的你 3号厅:创业的你 4号厅:隐居深山的你…… (无数个其他可能的你)
每个影厅都在播放不同版本的你,你持续散发的信念和情绪频率会自动匹配对应的影厅(焦虑吸引困境版本,喜悦吸引奇迹版本),你的频率会吸引相应的现实,你的内在状态决定外在际遇,当你选择安住于平静与信任,宇宙自会为你匹配对应的美好剧情。我们常误以为快乐是外在成就的产物——"等我成功了就会开心","遇到好事自然就能放松"。但真相恰恰相反:是你先校准了喜悦的频率,美好的体验才会被吸引而来。
大东:曾经我以为自己处处受限,现在才意识到,原来真实的自己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多多:确实如此。就像赛斯说的,我们眼中所谓的缺陷和不完美,在宇宙宏大的生命蓝图里,都能找到完美的弥补,最终达成和谐的平衡。
我所有的不完美,其他生物所有的不完美,都在宇宙那更宏大的计划中得到弥补。-—赛斯
大东:以前总觉得人生只能走一条路,非此即彼,现在才明白我们其实可以活出无数种可能。
多多:是的,就像赛斯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多次元的存在"。真正的自我是无限自由的,我们当下能感知的自己,其实和无数个"可能的自己"保持着微妙的联系和能量互动,生命的系统是没有封闭的。
因此,你不用纠结「选A会错过BCD」,因为所有剧情同时上演,成为画家的你、环球旅行的你、隐居深山的你…所有版本的“可能性的自己”都真实存在。当你拓展你的意识,开始觉知比你所知的更大的实相,就能通过直觉、灵感,甚至梦境,感知到其他“可能的自己”的体验,并从中汲取智慧或能力。
大东:哇塞!这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框架。
多多:因为我们通常被限制在单一的线性思维里,困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赛斯还提到:一个人内在可能同时存在多个"可能的自己",但通常会形成一个主要人格,其他版本则成为潜在的"痕迹自己" (可能性的自我)。打个比方,比如你是个作家,但那个想当运动员的"潜在自己"依然存在,只是在萌芽阶段,他的能量较弱,他变成从属性的,透过你的运动而得到快乐,并把他的活力加给了你的“主要人格”。这些"可能的自己"就像平行宇宙中的不同版本,虽然‘主要人格’成为了你的主导现实,但其他‘可能的自我’始终与你保持着微妙的能量连接。
如果某个"可能的自我" 通过你的意图(比如你对运动怀有激情)或环境获得足够的能量,它可能会分离出去,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相中独立发展。从你的角度看,这个“潜在的自己”似乎"消失"了,但实际上它和你一样真实地存在着。
也就是说,当不同版本的‘可能的自我’能量相当时,它们可能共存于你之内,也可能有一个会脱离当前实相,去完成它自己的发展轨迹。
大东:哇,这个观点太震撼了!就像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版图比想象中辽阔得多...
多多:生命很奇妙,一切皆有可能,哈哈!
小梅:五年前生完孩子后,我就一直在家当全职妈妈。说实话,当时心里挺矛盾的——既想重返职场,又舍不得错过孩子的成长。纠结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家里。虽然很珍惜能天天陪着孩子,但偶尔还是会想:要是当初选择继续工作会怎样呢?直到听到了"可能的自己"这个概念,心里才轻松不少——在另一个世界里,说不定正有一个"职场妈妈版本的我" 正过着我向往的生活呢。想到这些,就觉得没什么好遗憾的了。
多多:是的,也许那个想要在职场上打拼的"你" 也许并没有真的消失。她就像你生命中的另一个分支,在你看不见的维度继续存在着。说不定她的一些能力也在“增益”着你——比如你现在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组织亲子活动也很有章法,这些可能来自那个"职场版的你"的经验呢。毕竟,你们本来就是同一个生命的不同展现嘛。
小梅:是的,我发现自己挺会理财的,现在家里的收支和规划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多多:你和你的"可能的自己们"是彼此映照,相互滋养的,你们之间存在看不见的能量交流。
所以,你“未选择的路”并非消失,而是以另一种频率持续存在。整个存在系统会因这种共鸣而更丰盛。你从未真正“失去”任何可能性,只是在不同的实相中体验它们。‘广阔的你’既在此处体验着当下的人生,同时也在无数平行实相中活出着其他可能。
可能的自己们是无意识地觉察到他们的关系的,没有系统是封闭的,所以在它们之间有能量之交流与互动。
所有实相是同时存在的,每个实相都在彼此支持和彼此增益,因为你的所作所为也都映射在你“可能的自己”的体验中,反之亦然。---赛斯
赛斯告诉我们:每个可能存在的实相系统自然会创造其他的类似系统,而每一个“被实现”的行动,都会催生出无数“未被实现”的潜在行动——这些行动终将都会实现。
在‘存有’的维度上,我们与所有‘可能的自我’经验都是相通的。这些不同的自我并不是封闭的,它们始终保持着隐秘的连接——因此,即便在无意识层面,各个‘可能的自我’也能感知彼此的存在。不同自我面向之间持续进行着能量的传递与互动。
每一个心灵活动都真实地开启了一个新次元。从某种层面来说,即使是最微小的念头也在孕育着崭新的世界。没有生命会被真正禁锢,没有意念会完全消逝,也没有任何天赋才华会被埋没!每个“可能的你”都在平行生长,你们彼此支持,彼此增益,你的灵魂在体验所有的可能性。
所有可能的现实版本其实都存在着,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增益的系统。每个“可能的自己”的实相版本都在为其他版本提供支持和增益。你在此刻现实中的每个选择和行为,都会在其他维度的"可能的自我"那里产生影响;打个比方,当你在这个现实中克服某个困难时,其他实相的"你"也会获得某种内在力量;而某个平行现实中的"你"取得的突破,也可能以灵感、直觉或梦境的形式出现在你此刻的潜在体验中。
不用给生命设限
恩雨:最近我的业绩不太好,感觉很无力。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多多: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无力感可能来自于你对自己的设限?当你不断放大自身局限时,你就像古人说的"画地为牢",主动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精神牢笼。
恩雨:画地为牢?我觉得我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啊。
多多:你越关注的事物,它对你而言就会显得越真实,你现在是不是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还没达成的业绩数字"上了?
恩雨:确实每天都在纠结这个...总觉得至少要达到一定的业绩,自己才能安心。
多多:我们常常会陷入这样一种思维:"如果现实不符合我的预期,我就无权快乐"。但事实上,没有人有权利用这种方式否定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们常常把自己快乐的条件设定得太过苛刻了,不自觉地把生命的意义完全绑定在一个特定结果上,而忽略了生命本身就蕴含着无限可能性和内在的喜悦。
恩雨:你的意思是,我不该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业绩指标上?
多多:是的,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工作,不必焦虑,也不用担心,更不需要用"必须在某时限来达到某个业绩"这样的框架来约束生命的自然进程,生命自然会按它的自然节奏来完成。
很多人常常给生命附加各种条件,比如“除非我成功,否则我不会快乐”,"除非被人所爱,否则生命没有价值"。这些条件就像无形的围墙,阻隔了生命本真的自由与活力。正如赛斯强调的:"若不以偏见或条件设置障碍,生命力、欢乐与创造力将自然流经你的整个存在,并满足你所有真实的渴望。但当你为生活设置种种条件时,反而永远得不到满足。
我们来再看看这句话,体会其中的深意,“若不以偏见或条件设置障碍,生命力、欢乐与创造力将自然流经你的整个存在,并满足你所有真实的渴望。”
我们内在的生命只遵循一个法则:持续地自由发展与壮大;它永远不会按照预设的模式或需求流动。" 生命本身就能带给你和他人丰盛的满足,这些满足常常以超乎预期的方式呈现。但当你固执地要求它必须沿着你规划的路径前进时,它反而会与你渐行渐远。
你愈是享受生活,享受当下点滴,你遇到的困难就会减少,因为你的心念会自然的愉悦,自然就能从’架构二’(注:本源框架)中吸引更多美好来到你的生活。---赛斯《私人课》
恩雨:看来我确实过度焦虑了,需要学会放下控制。
多多: 确实如此,生命最神奇的礼物往往出现在你松开‘掌控之手’的时刻。当你不再强求它必须以某种特定形式呈现时,它反而能展现出超越你想象的圆满与丰盛。
事实上,那个阻碍生命力与欢乐的,往往是我们自己。我们用自设的条件、自造的焦虑,切断了与生命源头的联结。我们忘记了,生命本应是一场自由自在的探索,而非被各种各样的条件所限制。
生命是一种自在流动的自然力量,它拒绝被预设、被局限。它只遵循内在的韵律流动,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与满足。但当我们试图强迫它服从个人意志时,它就会变得僵化停滞,让我们感到无尽的失落与匮乏。
正如赛斯所说,“自然人就是神奇人”,生命本身就是神奇的,生命不需要被预设,也不需要被限制。它只需要被真诚信任、被全然接纳。当我们卸下种种的条件束缚,生命就会以它最完美的方式回馈我们,带给我们真正深层次的满足与喜悦。
请放下那些苛刻的条件吧,让生命恢复它天然的流动性。去感受它原始的力量,接纳它本质的不确定性。
你会惊讶地发现,当你停止控制时,它会以最自然的方式实现你的渴望,甚至超越你的期待。
摘自《闲聊悟语》 整理:木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