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4-15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世何求 于 2022-4-15 10:31 编辑
第28章 择业困境
“李会计早。”次日清晨,郭星一边与同事打着招呼,一边往诊室走。
“郭医生早,你是不是已经看过烫伤的小孩了?”看到郭星是从留观室那边走过来的,李会计知道他习惯上班前查房,随口问了一句。
“嗯,查完了,情况还不错。”从实习的时候开始,郭星就养成了提前查房的习惯,这样晨会交班的时候自己已经心中有数了。
“有病人在诊室等你。”李会计提前打了声招呼。
“这是你女儿吗?”在诊室里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无精打采的坐在病人的椅子上,郭星问陪在边上的妇女。
“是啊,前两天她感到皮肤痒,有点发热,我们这几天比较忙,没时间管她,昨天看到她身上很多地方都抓破了,烧的比前天还高,看看她身上,出了很多红点,有的还在流水,所以今天带她来镇里看病,不要紧吧?”
乡下的人一般不太严重的感冒、发热很少来医院看病,多喝点水,休息休息就自己扛了过去;或者自己煮点姜汤,喝了发发汗,也许就好了;有的老人会刮痧,就会在病人的背上刮一刮,第二天很可能就没事了。
实在不行就找村里的医生抓几副中药煎来喝,几天过去,感冒也没了,不知道是药起了作用,还是身体抵抗力强的原因;所以来医院看病的,多数都比较重。
给孩子看病,比成人难,年龄越小越麻烦,症状说不清楚,体检又不配合,是很令人头痛的事,有人把儿科叫哑科,不是没有道理的,多数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去儿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直接导致各个地方都缺儿科医生。
在每个家庭里,孩子总是最受关爱,只要生病了,全家人从父亲母亲到爷爷奶奶,都忙的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从70年代提倡“一个孩子不少”,到1980年全国开始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一家只能生一胎,每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其娇贵程度呈几何级数上升,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儿科医生越来越难做。
根据2017年《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公布的数据,全国儿童有2.5亿,儿科医生只有12万,平均下来一万个儿童只有5个儿科医生,至少比发达国家少了一半。
实际上,不仅儿科缺医生,很多其他临床科室也缺医生,如果有人怀疑这个说法,就一起来浏览一下有关的大数据吧。
(我们看看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世界各国医生的统计数据:
2007-2013年,每一万人中的医生数,第一名卡塔尔77.4,中国排名八十三,只有14.9,在看看其他一些国家,古巴67,俄罗斯43,朝鲜33,英国28,美国24.5,印度7。
我国医生这么少,而且长时间如此,与国家的地位与人口完全不相称,总不能向印度看齐吧?
儿科看病难是每一个父母的切身之痛,老百姓的积怨只能发到医生身上,医生成了背锅侠。
所以看病难这个现象,是宏观的问题,理应由上层统筹解决,个人或局部的力量,很难改变现状。
如果十年后、二十年后出现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比如传染病大流行,比如重大自然灾害、工伤事故,要从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医生、那么好的医生来处理危机?
请问谁来给你看病,谁来护理你?
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些是危言耸听吗?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相关的数据吧:
先看看国内统计数字,高考状元选择学医的在各专业中的排名:
1977-2012年:排名第6,共17人,占1.31% ;
2013年:仅仅一年,排名降低十位到了16 ,人数19;
2014年:排名再降一位到了17,人数11;
2015年稍有回升,排名到16,人数22。
从历届状元的选择来看,医学类占比也处于末流,远不如工商、工学、法学等专业,占比徘徊在1-2%之间,似乎从没超过2%。
高考状元的选择基本上代表了当年所有考生选择专业的意愿,如果国家不加以干预,不调整相应的政策,从医学这个角度来看,后果在可见的时间内是可以看到的。
弱弱地问一句:你愿意自己的孩子学医吗?
如果生病了,你希望什么样的医生是自己的主管医师?
有一年一个省的理科高考前三名都出生于卫生系统家庭,只是三人在填报学校时都没有选择医学为自己的专业,记者发现这个现象后认为有新闻价值,于是采访了这三位学生的父母,这些父母的回答基本相同,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求孩子子承父业。
再讲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一所医学院,在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年,医学系的一个班招收了55名学生,毕业后50多人都分配在医院、医学院或者相关单位工作。虽然他们的年龄相差很多,入校时最小的16岁,最大的34岁----那时允许高考的最大年龄,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孩子没有一个去学医。
第一次得知这个信息,笔者除了震惊,剩下的是无奈,只有一声叹息。
大家想一想,这些人已经工作了至少20年,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多或少积累了不错的人脉关系,如果孩子高考选择医学院校,今后的路按理来说会非常好走,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不约而同、无一例外地没有要求孩子接班?就算排除父母的期望,为什么这些孩子也不愿意延续父母的职业?
因为他们从自己父母身上,深刻感受到国内临床一线的医生工作有多辛苦,压力有多大,社会的成见有多深!特别是比较了其他学生、其他专业以后,还有多少人愿意把成为一个好医生作为崇高的奋斗目标?
正常的医学院学习时间是五年,比其他专业多一年;毕业以后其他专业可以按时晋升工程师、会计师等,而医生需要规培三年,规培之后能不能找到工作的医院,还得另说。
如果是高中同班同学,学医的同学拿到中级职称,按部就班走正常的途径,要比其他专业的同学晚整整四年。
这四年,正是年轻人谈朋友、买车、买房、结婚的时间。可怜的、刚刚毕业的医学生,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后来这个班有三人出国了,其中两人的孩子选择了国外的医学院作为人生的起点。
在美国,学医几乎是大多数学霸的第一选择,高中毕业的时候,如果学生收到了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是常春藤学院,一份是普通大学但是给出了本科加医学院连读的承诺,不出意外的话,都会选择后者,因为大学毕业以后去考医学院,是一条非常艰辛的过程。
不过只要医学院毕业,基本上就衣食无忧了,因为人命的宝贵是大家的共识,救人的医生自然受到大家的尊敬,尤其是社会地位,远远超过任何其他职业。)
建国以后,经过国家的多方努力,医生的数量有了长足的增长,完全改变了以前缺医少药的状态,国人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人均寿命达到了前所没有的77岁,当下医生不足是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是多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就是考生与家长的一些考量。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有一些个人与家庭的现实问题无法忽略,比如:
正常的医学院本科学习时间是五年,比其他专业多一年;毕业以后其他专业可以按时晋升工程师、会计师等,而医生需要规培三年,规培之后能不能找到工作的医院,还得另说。
如果是高中同班同学,学医的同学拿到中级职称,按部就班走正常的途径,要比其他专业的同学晚整整四年。
这四年,正是年轻人谈朋友、买车、买房、结婚的时间。对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医学毕业生来说,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是偏重理想,还是偏重现实,是个人自己的选择,他人无权干涉。社会在前进,人类也在进步,相信医学中的这些问题可以逐渐得到改善。
在这里想做一个社会调查,问大家两个问题:
你自己或者你的孩子愿意学医吗?
如果生病了,你希望什么样的医生是自己的主管医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