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5|回复: 0

所有的捷径,都是绕远路

[复制链接]

3940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034
发表于 2023-2-27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懿:所有的捷径,都是绕远路

东汉建安六年,曹操派专人前往河内温县,郑重向司马府二公子授官。

但这位二公子,并非社会名流,而是刚满23岁的司马懿。

司马懿涉世未深,之所以深得器重,与其父司马防对曹操的知遇之恩不无关系。

既然有父亲这层关系,司马懿本应顺着这条仕途捷径,迅速往上爬。

然而,他却反其道行之,拒绝出仕,回家装病。

在此期间,司马懿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七年后再返政坛,他仍对曹操敬而远之,选择成为太子曹丕的心腹。

公元220年,曹丕继位,司马懿官拜尚书,被封安国乡侯,正式开启他的时代。

司马懿看似走了一条漫长的弯路,却在关键时刻弯道超车,跑到了最前面。

《资治通鉴》对司马懿的评价为:

真正有谋略的人,从不屑于取巧走捷径,只会稳扎稳打地布大局。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侥幸以成功。

这世上,所有的捷径,其实都是绕远路。

01
不攀附

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愈演愈烈。

为了消灭阉党,外戚何进密招西北军董卓进京。

却不想,董卓在派系厮杀中坐收渔利,成为只手遮天的大权臣。

为了巩固权势,董卓对世代为官的司马家十分器重。

一天,他召见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问:“你今年几岁了?”

司马朗不卑不亢地回答:“虚度十九。”

董卓见司马朗器宇轩昂,当场许以高官厚禄。

没想到,司马朗非但不接受任命,反而私下里贿赂董卓亲信,只求回乡读书。

临行之际,不少长辈跳出来,劝他抓住机会。

只有司马懿站在哥哥这边,认定乱世之下,盲目投靠,绝非明智之举。

司马懿力排众议,竭力协助兄长带领全族回乡避乱。

在当时,除了投靠权贵,还有一条进阶之路,就是傍身名士的“登龙门”。

像荀彧的叔父荀爽,为了得到名士李膺的推荐,屈尊降贵为其驾车。事后大肆宣扬,以抬身价。

而一般的读书人,如果能有机会和李膺见次面,也会立马身价百倍。

但对此,司马懿从来不屑一顾。

除了李膺,还有个叫胡昭的隐士,影响力更大。

司马懿虽与胡昭熟识,却从未借其光芒,坚持靠自己求取功名。

当有人靠捷径平步青云,司马懿兄弟却在众人的不解中,远离名利,避世读书。

《晋书》谈及司马懿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

他们粗衣蔬食,埋头苦读,看似愚笨,却是异于常人的高明之举。

《礼记》有言:小人行险以侥幸。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只知紧盯眼前利益,凡事急于求成。

他们不走正路走歪路,不靠努力靠运气,总盼着一飞冲天,一劳永逸。

然而,心怀侥幸,捷径的尽头很可能是绝境。

这个世界上,没有直抵峰顶的登天梯。
02
不张扬

三国风云中,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战”,也颇有看点。

曹丕本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他生性木讷,才华平庸,不得曹操赏识。

反而是才高八斗的曹植,备受父亲宠爱。

随着曹操年事渐高,兄弟二人的暗斗愈演愈烈。

当曹操考问二子,曹丕的回答中规中矩,曹植却每次都能标新立异,侃侃而谈。

当曹操设计不让二子出城,曹丕被门卫拦下后乖乖回宫,曹植却拔剑刺死门卫,大踏步走出宫门。

见曹植事事处于上风,曹操虽欣喜却不免疑窦丛生。

派人一查,却是“大才子”杨修在背后搞鬼。

每次谈话前,杨修都会押题和提供答案,再令曹植背熟;为人处事上,杨修也会揣测曹操心意,手把手地教曹植如何应对;为了速战速决,杨修还诬陷曹丕在宫中安插眼线。

此等“作弊”,令曹操十分不满,他将杨修逐出宫门,后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将其处死。

另一边,曹丕是怎么做的呢?

做不出文采斐然的诗,就遵守为子之道,尽心侍奉长辈;没有真知灼见,就恪守为臣本分,虚心向人请教;缺乏不世之才,就修身养德,低调行事。

曹丕的举动看似愚笨,却效果极佳,不仅赢得了曹操的偏爱,还坐稳了太子之位。

同样的,他背后也有一位军师,那就是低调沉稳的司马懿。

司马懿不仅建议曹丕低头做事,他自己也从不与人争锋。

他像躲在草丛里的狮子,静静观察周遭的一切,一旦瞅准时机,便步伐稳健地占领地盘。

反观曹植杨修,一个一败涂地,一个命丧黄泉。

曾国藩的“人生三忌”中,为首的就是“天道忌巧”。

世人神机却无路,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个人越是投机取巧,越容易弄巧成拙。

恪守本分,低调行事,才可令自己行稳致远。

03
不急躁

公元239年,曹芳继位,官至太尉的司马懿,迎来了人生劲敌——曹爽。

为了夺权,曹爽先是公开拉拢政客,后又控制了天子曹芳,借皇权的力量将司马懿排挤出中枢。

在曹爽的步步紧逼下,官至太傅的司马懿竟忍让迁就,主动辞官,回家养病。

司马懿一走,曹爽愈发猖狂,纵容手下巧取豪夺,过上了穷奢极欲的日子。

当曹爽急于玩弄权术之际,司马懿却实打实地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安抚战区灾区百姓,推广屯田,兴修水利,减免税赋;

第二件事,帮扶同僚,拉拢太后,形成对抗曹爽的政治圈子;

第三件事,一边装病一边联合儿子司马昭、司马师建立自己的护卫队。

从表面看,曹爽八面玲珑,春风得意,司马懿老态龙钟,势单力薄。

可实际上,曹爽正在一步步走入司马懿为他挖好的深渊。

他身边的政客有司马懿的眼线,他掌管的军队混乱不堪。

公元249年正月初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粉碎曹爽政权,回归政坛。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功夫。

曹爽看似精明,实则徒有其表,根基不稳,司马懿看似愚笨,却稳扎稳打,力量深厚。

唯有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小聪明能带来暂时的风光,却隐藏着巨大的危险;踏实走好每一步,才是最快的进取之道。

宁拙勿巧,肯下笨功夫的人,才有真功夫。
历史作家秦涛这样评价司马懿:

“他像在绕远路,但事实证明,司马懿走的每一步路都是捷径。”

司马懿的捷径,恰恰是不走捷径。

傲然自立不攀附,拙中得巧不张扬,韬光养晦不急躁,就是司马懿的王道。

很多时候,所谓的捷径,不过是充满诱惑的陷阱。

真正进阶之路,永远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来的。


转自:洞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11-22 02:55 , Processed in 0.03263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