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壁》中说:“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独处时,内心清静是高深的境界;群处时,说话谨慎是难得的修为。
人生在世,语言是一个人的门面。说话太快,往往思虑不周,伤人伤己;出言迟缓,相谈有度,才能收获人心。
会说话是修养,管住嘴才是一个成年人最难得的教养。
说话太快,易失人心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做事轻浮,容易失去根本的原则;说话急躁,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
一个人若是说话太快,往往显得急躁。来不及换位思考,让人心生不悦,最后好心也会办坏事。
清朝乾隆年间,京城有个大善人叫韩四,时常接济穷苦人。
一年冬天,城外聚集了很多难民。
韩四带着仆人,去施粥送衣。
刚出城门,就看见一个年轻人佝偻着背,冻得瑟瑟发抖。
韩四见此,忙大声说:“快过来,给你衣服。”
年轻人生气的瞪着他说:“就是死,也不要你的。”
韩四立刻意识到自己说话太快,语气不好,伤了别人的自尊心。
但是为时已晚,第二天年轻人就被活活冻死了,而韩四也因此十分内疚。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承受能力也不同,很多时候,随口而出的话,可能就像冬天的寒风一样,极易刺伤别人的心。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不假思索的说话,往往是伤人而不自知的。”
与人相处,不要因为说话太快,掩盖了内心的善意;不要因为开口太急,忘记了做事的初衷。
懂得体察他人情绪,才是最顶级的善良。
出言迟缓,能聚众人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里有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的智者,明白自身认知有限,视野受限。
故而遇事沉着冷静,不着急开口,从而看到真相,做出最明智的抉择。
胡适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北大任教时,学校规定,多次迟到的学生要被劝退。
一天,上课许久,一名学生才匆匆赶到,这已是本周第四次迟到了。
胡适正准备说让他办理退学,但见他满脚是泥,全身湿漉漉的,就让他下课来找自己。
这才得知,学生家住郊区,又逢母亲生病,这才慌忙迟到。
胡适听后,庆幸没有冲动说话,顾全了学生的面子,又避免了人才的损失。
而胡适也因待人宽厚,说话有度,被师生所爱戴。
做事慢一点,才有挽回的余地;说话慢一些,才有思考的空间。
恰如老话所说:“事缓则圆,语迟则贵。”
一个人能管住自己的嘴,不武断,不片面,处事圆通周到,出言迟缓周全,才能收获人心,自带贵气。
管住嘴,是最难的修行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人在世上炼,由简入繁很容易,因慢求快是寻常。
而历经沧桑后,才发现:简单是修心最难的功课,管住嘴是做人最难的修行。
看过一则故事:
年少时,王羲之跟随先生学习书法,平时很是勤奋认真,常常练习到深夜。
但是很快就遇到了瓶颈,难以继续精进,很是郁闷困顿。
仔细反省后,他发现每次先生指正时,自己总是急着应答,来不及深入思考;与友人探讨时,习惯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耐心听取建议。
于是,他一改前非,开始修炼心性。
就这样他的心态稳了,书法有了很大进步,最后成为一代大家。
有人说:“一个人最难的修行,是克制想要表达的冲动。”
深表同感,语言是内心的画像,你说话的样子就是内心的样子。
着急表达,往往是内心浮躁,定力不足的表现。
那些修为高的人,懂得适时克制自己,不急于表现自己,不盲目炫耀成果,谦虚谨慎,心有乾坤,故而能够完善自己,最后心想事成。 ▽ 西汉刘向说:“君子慎言语矣,毋先己而后人,择言出之,令口如耳。”
行事说话,随口而出是本能,谨言慎行却是本事。
多听少言,多思慢言,才能温暖人心,在表达善意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心性。
沟通前停下来,换位思考,是对他人的善意;
决策前迟一点,看清情况,是对别人的体谅;
表达前想一会,虚心学习,是对自己的锻炼。
余生,愿你我管得住嘴,出言慢一分;守得住心,浮躁少一点。与人为善,万事如愿。
转自:老子道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