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前,齐白石一度不被主流画坛接纳,他曾被画家吴昌硕当面怒怼:“齐白石学我皮毛,竟成大名。”
齐白石羞愧难当,生了好几年闷气。
后来,他大笔一挥,画了幅《人骂我我也骂人》的讽刺画,打算怼回去。
却不想,吴昌硕早已病逝,其他人更是忘了这档事。
齐白石顿觉此举荒唐,之后淡看一切毁誉,潜心磨练画技。
他刻下“皮毛客”的名章,以自嘲的方式勉励自己。
被怼后的第一反应,藏着一个人的处事格局。
有层次的人,从不在言语上争输赢,只在格局上论高下。
01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开会时提建议,被同事当场反驳,又不知如何回击,只能在心里窝火;
被朋友怼了一句,不好意思回怼,感觉吃了哑巴亏,但凡想起来,就心烦气躁;
人前忍气吞声,人后又咽不下这口气。
最终,我们在无休止的情绪内耗中,疲惫不堪。
作家刘墉,讲过一个“口水炸弹”的故事。
工程师老朱,是行业里的扛把子,对公司生产的机械设备,向来很自信。
一次,他滔滔不绝向买方介绍产品时,被对方打断:“别吹了,我听说你们的机器会爆炸。”
老朱一下子急了,忙说这是谣言。
对方却不听解释,继续说:“都传开了,你的合格证有问题。”
老朱自知被诬陷,一时间又拿不出确凿证据,反复说着“请相信我”。
对方听得不耐烦,不待老朱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事后,老朱坐立不安,一会儿揣测是谁在背后捣乱,一会儿又气恼客户的态度。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心工作,反复咀嚼客户的话,恨不能再去争辩一番。
刘墉感慨道:别人的话,就像口水炸弹,能轻易击溃我们的内心防线。
世上最无用的事,就是一直反刍别人的话。
生活是场大型直播,永远有人会挑你的刺,不必在意,更不必回应。
02
微软中国前CEO李开复谈起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1998年,他着手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一位刘姓工程师,不远万里从哈尔滨赶来应聘。
刘工说:为了省钱,我没坐飞机,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才到。
李开复一听,面露不悦,说:这样节省了金钱,却浪费了时间。
刘工瞬间炸了:你从小没吃过苦,接受美国教育,当然不知道节约的重要。
李开复不服气,反驳说:这不是吃不吃苦的问题。
于是乎,好好的一场面试,成了李开复和刘工的辩论赛。
二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得亏旁人劝阻,才纷纷罢手。
事后,李开复懊恼不已,同事们也私底下议论他姿态高,不懂民间疾苦。
还有一次,他叫来几个副总工开会,鼓励大家熬过初创期的艰辛。
有人当面就质问:我们是副研究员,拼命干两年,确保能转正吗?
李开复一时语塞,另外一位高管忍不住回怼:还没做呢?就先讲条件?
结果,几个副总工群起而攻之,和这位高管吵得不可开交。
接连两件事,让李开复意识到: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盲目回击是最不可取的。
凡事都要说个明白,求个对错,只会令自己惹一身麻烦。
人与人之间,三观不同,位置各异。
压不住怒气怼回去,是把自己连同他人一起拖入泥潭。
说狠话,互相呛,非但无法令人消气,还会点燃更汹涌的怒火。
言语混战之下,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03
很喜欢罗翔老师的一句话:
“被误解是人生常态,被理解是稀缺的例外,没必要和人抬杠。”
当年,罗翔凭借幽默又专业的法律解读,半年内成为B站千万粉丝的大咖。
走红之后,他被捧上天的同时,也迎来无数诋毁。
有时候,他一开直播,弹幕上就有人找茬。
不是攻击他的学术观点,说他是“伪学术精英”,就是看不惯他的论调,斥责他太过冷漠。
但不管弹幕怎么说,罗翔都不予理会,照常讲自己的课。
俗话说,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短。
置之不理,保持缄默,既是远离纷争的智慧,更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莫言也曾被人当面中伤过,但他却说:
“当一个人不尊重你的时候,不要去沟通,不要去交流,也不要去愤怒和难过,你只需无视远离。”
面对外界的恶言恶语,我们要学会扩大自己的“心理容器”。
心大了,外界投来的石块,就像落入无边的大湖,激不起半点水花
04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接待过一位职场受挫的求助者。
刘先生是单位的中层管理者,因利益纠纷,时常与上级主管产生摩擦。
开会时,这位主管总是鸡蛋里挑骨头,不管刘先生说什么,他都立刻反驳。
为了避开主管,刘先生申请转岗,没想到人力部的领导说:“换个岗位,你就能干好?”
他气不过,果断辞职,可之后重新找工作,又频频受挫。
他开始焦虑难安,变得敏感多疑,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李松蔚借用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帮他分析。
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课题,你要怎么做,是你的课题。
而确定谁该干什么事的关键,是看这件事需要谁负责。
刘先生听罢,恍然大悟:
“工作是我的事,我的目的是赚钱养家,为了这个目标,我要冷静地分析同事怼我的话。”
经过一番思考,刘先生明白了,人不能一味排斥外界的批评。
想通之后,他重新规划求职方向,成功竞聘到一家投资公司。
之后再与人产生摩擦,他也不会意气用事,而是客观分析,有取舍地采纳。
强者心中都是事,弱者心里全是我。
被指责时,太在意自我感受,就很难把精力用在做事上。
相反的,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你就能扛得住打击,听得进批评。
聪明人都懂得将人事分开,去找准自己的“课题”。
他们闻过不怒,不会过多在意别人怎么说,而是转身思考自己怎么做。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公交车实验”。
如果人生是辆公交车,你是司机,当上来一些咒骂你的乘客,你会怎么做。
吵完了才走,势必耽误行程。
但如果不予理会,一直往前开,你会发现:这不过是路上的小插曲。
他人之言,可过耳,不可过心。
管好自己的言行,守好自己的阵地,才是被怼后的明智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