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不好惹”的人(深刻)
很多人在关系中都倾向于做一个好人,认为扮演好一个好人,就可以获得大家的喜爱,收获好人缘。
但是当一个人一直以好人自居时,就很容易被框在一个框架中:
只能做对别人好的事情,不能做让对方失望的事情。
而这样做,也必然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
而且长期下去也不是在维护关系,而是在破坏关系。
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一直无欲无求的付出,长此以往必然就会积累出大量的愤怒情绪。
而这些愤怒的死能量,要么会攻击外界,造成极大的破坏性,要么会攻击自身,变成抑郁。
所以,太过没脾气的好人不仅仅是不尊重自己,也是在教会对方不尊重自己。
而且在这种互动中,两个人的关系势必会走向沉沦。
一个会成为关系的炮灰,另一个则是陷入恶毒的境地。
因此,只有当你在关系中合理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做一个“不好惹”的人时,对方才会尊重你。
1 你要接纳自己的攻击性
我们常常会将愤怒和不满,这些负面情绪视为不好的东西。
因此当自身利益受损后,心里有了愤愤不平之气,就会去拼命地压制它,不想让它破坏了关系。
但是一味地维护自己是个好人,并不是维护关系的良策。
因为一个人太没脾气,怎么使唤他都不反抗,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太好拿捏。
于是,你在别人心中的分量也没那么重了,与你相处时对方也会很少在意你的感受。
武志红老师就曾说过: “如果我们不能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不能捍卫自己,总是忍气吞声,这样的付出并不能够换来认可,也换不来亲密。”
所以,我们要接纳自己的攻击性,承认自己也是有情绪的,也有权利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很多人会对“攻击性”这个概念会有一些误解,认为“攻击性”就是破坏性,就是无情地抨击对方。
实际,在心理学上“攻击性”的意义,指的是情绪上的表达。
例如“我对你说我很愤怒”,是将自己的不满告诉给对方。
而不是行为上的,如果是行为上的就是破坏性。
攻击性指的是:敢于提出自己的需求,敢于拒绝,敢于表达。
特别是在关系中,如果没有了攻击性,关系就会变得疏离和虚伪,无法构建出真正的亲密关系。
所以,我们要去接纳自己的攻击性。
在别人眼中做一个敢于拒绝和提出自己需求的人,这样你才不会失去关系的真谛,与别人对你的重视。
2 设立自己的边界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曾说过: “人类的一切痛苦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事实上,边界感不清晰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过。
工作中会碰到一些没有分寸感的同事,他们会随意地侵犯你的利益或物品,在没有经得你同意的情况下,挪用你的物品;
学生时期与在职场中也总会遇到这样一种人,让你帮忙带饭,带饮品,从不会顾及你愿不愿意。
只要没有明确的拒绝,他们就会无底线地持续下去。
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也最容易消耗关系。
尤其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如果不及时地觉察,就只会让自我陷入无尽的心灵内耗之中。
所以,在关系中一定要学会守好自己的边界。
当在关系中感到不舒服时,就要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讨厌就拒绝,生气了就直说,这种明确的回击,就是在设立你的界限。
相反,如果你总是担心,你的回击会伤害到你们的关系,也就是在默认对方的行为,帮助他们对你的伤害面不断扩大,再扩大……
为什么一些好人在关系上会不受尊重,这是因为自己在做好人和维护关系时,放弃了自己可以说“不”的权利。
于是,此时的“好”对于关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3 要敢于拒绝,善于拒绝
一提到拒绝别人,大多数人的心里都会升起一丝恐慌:
对方会不会生气呀?
我会不会得罪他,万一他不理我了呢?
甚至害怕对方因此报复自己。
三毛曾说过: “不要害怕拒绝别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
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已经预备好了两种答案。
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因此,不要害怕拒绝,拒绝不可怕,不会拒绝才是真正的可怕。
你想呀,一次妥协没什么,但妥协成为了习惯,你的一生中就会有无数次不能真实表达心声的妥协,这样想来才是可悲的。
学会拒绝,善于拒绝才是人生自由的开始。
因为心这个容器,如果装着的不如意的痛苦多了,快乐的事情自然也就少了。
而且太好说话的话,也会让对方感知到,你可以随意地被对待。
在我们的教育中,常常都是被灌输着与人为善,做人做事都不要过于斤斤计较。
但这种守不住自己边界的相处之道,在深入关系后就会发现,你越是宽容大量,别人越会得寸进尺地不把你当回事。
看过这样一句话: “善良是很珍贵的,但是善良没有长出牙齿,那就是软弱的。”
所以,做好人也要做一个有力量的好人,这样你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因此,有时候在关系中要表现的强硬一点,有脾气一点,适当地展露锋芒,展露不好惹的一面。
作家余华就曾说: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余生请做一个不好惹的人,学会拒绝,赢得生活的主导权,你的生活也会更加轻松且自在。
文 | 晓萍萍萍 · 主播 | 杨枪枪 来源 | 晓萍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