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别人怨你、指责你,你之所以会伤心,会难受, 不是因为受到了欺负,也不是因为你软弱,而是因为你害怕被别人否定。”
《菜根谭》里有:“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时不要过于严厉,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够接受。
同样地,当我们受到他人批评时,如果对方太多严厉,我们也可能会承受不住。
而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害怕被别人否定。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与别人的对话、沟通等,需要区别我们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因为感受的主体是我们自己,而想法通常是指我们对别人的想法,并且容易受情绪影响转化成愤怒、指责等语气,从而破坏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然而,清楚地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并非易事,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说: “指责别人最容易,认识自己最难。”
《非暴力沟通》一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区分感受和想法的方法。
01 感受与想法:沟通的迷雾之源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
“人们之所以苦恼,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所以,我们先分清楚感受与想法。
感受,是我们对事物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它源于我们的内心,无需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
而想法,则是对事物的一种主观判断或推测,它常常带有我们的立场、价值观和情绪色彩。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自己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他人行为的解读、评价和推测,而这些往往并非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我们将这些主观的想法与感受混为一谈,导致沟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引发误解和冲突。
02 区分感受与想法的实践智慧
《非暴力沟通》中建议,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们应该使用具体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的情感状态,如“我感到很伤心”、“我感到很愤怒”等。
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让他人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内心感受,从而建立起更加深入的情感联系。
同时,在倾听他人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区分对方的感受与想法。
当对方说“我觉得你不理解我”时,我们可以尝试将其转化为感受的表达:“你感到不被理解,是吗?”
这样的回应,既尊重了对方的感受,又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沟通的可能。
通过区分感受与想法,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避免因为误解和冲突而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让他人更好地了解我们,从而建立起更加和谐、有效的沟通桥梁。
03 沟通的艺术与人生智慧
区分感受与想法,不仅是沟通的技巧,更是人生的智慧。
当我们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便能够让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从而建立起更加深厚的情感联系。
同时,当我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感受时,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人,从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当我们能够将感受与想法区分开来时,我们便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避免因为情绪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或决策。
这样的我们,将更加成熟、理智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境。
04 写在最后
作家王振华说:“好的沟通,是带着我的需求,走向你的需求。”
这句话道出了沟通的本质——一种双向的理解与满足。
在沟通的舞台上,无论是发起者还是接收者,只要有一方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都可能成为矛盾与纠纷的导火索。
如果我们在沟通中不自觉地带上了批评或指责的口吻,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冲突,使对方产生防御心理。
正确的做法是,当我们感到不满或失望时,先停下来深呼吸,让自己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些。
然后,用“我”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如:“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和看见对方的需求。
沟通是一场双向的交流,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对方的需求和感受,才能找到满足双方需求的最佳方案。
因为一场好的沟通,就是一场看见与被看见的过程。
好的沟通不是一场辩论或较量,而是一场共同探索和满足彼此需求的旅程。
原创 彼岸语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