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于冥想的误解之一是:如果你在冥想,你的大脑会是一片空白或者非常清晰。
首先,你不能让你的大脑一片空白,如果你真的尝试这么做,你只会让自己头疼得厉害。其次,这不可取,因为如果头脑一片空白,那就没有任何觉知了。
但是当我们坐着的时候,我们会关照自己的经历,特别是当你还在修习的早期阶段,没有很多正念思考,你可能会觉得想法是一个障碍。——“该死,要不是因为这些想法,我本来能成为一个很棒的正念修习者的。它们怎么就不能放过我呢,像苍蝇和蚊子一样在我周围嗡嗡叫。”
有一个经典的类比:心灵就像一块巨大的水体,比如海洋。如果大气条件合适,它可以完全平静下来。我们都有那么一刻,至少是几个小瞬间,我们很平静,那些时刻让我们感觉是如此特别。我们甚至可以记住生命中那些非常短暂的时刻,那些让我们感到那么平静的时候,然后念头又开始重新活动,有时会变得非常压抑,我们想要将它从压抑的心灵中解放出来。
这个观点就像:“如果我能学会冥想,把我的心灵思绪关掉,一切就都好了,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吧。”然而这就相当于要求一整片水域要一直很平静,比如大西洋或者太平洋。是的,当大气条件适宜的时候,水手们都知道可以平静好几天,没有风,海水像玻璃般澄净。
同样的海洋,第二天就可能会有100英尺高的浪,巨大的起伏动荡,这就像心灵的表面一样。想法是波浪,它们是混乱的,被情绪所驱使。所以这要看情况以及你对所思考的东西的情绪效价(对情绪属性的自我评价),有可能你所处的环境会非常混乱,非常紧张,很迷茫。
但是我们也知道,如果你潜到海洋表面之下,下潜到20-30米,即使是在飓风级别的波浪中,下面也是轻柔起伏,总是很平静。心灵也是如此,如果你很会落入、沉下,即使事情让你在头脑里烦躁,追着你跑等等,当你进入觉知本身,那种躁动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你就好像逆转了整个方向,潜下去,那边除了寂静,一无所有。如果你上升3万到4万英尺,那些波看起来就像心灵的涟漪,这就是冥想修习所能提供的,它是一种新的方式,能让我们与心灵的波动相联系。这样,第一我们不会陷入其中,第二我们不会往心里去,即使其中的内容通常都是非常情绪化的,动荡不安,充满挑战,但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平静。
现在,通过锻炼心灵肌肉和修习去稳定这种平静。事实上,我们会越来也擅长这种落入静止,然后不在去尝试弥补或消除这一切,而是随它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这些风暴都会消失,所以你可以把情绪和想法,尤其是混乱动荡的情绪,把它们想成心灵的天气变化,正念的作用是让你真正去理解这种天气状况,什么都不要往心里去,或是卷入其中。并以这种方式与之保持联系,不要让你的船沉下去。
小记:很多伙伴在最初接触冥想的时候都会被大脑里的想法所困扰——“为什么脑海里会有那么多的想法和声音,让人根本无法安静下来。”于是,就产生了许多气馁和放弃。然而在这里,卡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让大脑一片空白,否则就失去了觉知。冥想练习也并不是去除想法,而是如其所是的去观察它们,而不被想法所带走。
02 1、用目标物去集中注意力
如果你还记得我对修习的定义,或者说正念的实用性定义,对于觉知它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放在当下,不带任何偏见。当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通常我们会将注意力放在某件事上,所以严格来讲,这件事被称为注意力目标物。
例如,身体呼吸的感觉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目标物,或者一系列的注意力目标物,因为它总是在变化;听觉,如果我们练习观照我们的耳朵,观照听觉,那么声音就是注意力目标物;我们可以让想法成为注意力目标物;任何一种身体感觉,不仅仅是呼吸感觉,而是身体的任何感觉——愉快的、不愉快的,都能成为注意力目标物。
以下为转录的音频部分,该部分我结合卡巴金教授的原视频内容做了部分修改,以此更加适合我们日常的用语习惯,让大家能更好的跟随指引进入冥想:
03 2、与飘走的心协作,不要与其对抗
1890年,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的威廉·詹姆斯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中做了如下陈述:“能把散漫的注意力带回来的能力,正是判断力、性格和意志的根源,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任何人都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者...一种能提高这种能力的教育才是卓越的教育,但界定这一理想比提出实现这一理想的实际建议更容易。”
念头暂时游离开了,你可以把它带回来,一遍遍地带回来。威廉·詹姆斯说没有这个,谁的心灵都不正常,而培养这种能力的才是卓越的教育,界定这一理念很容易,但又没有那么容易。威廉·詹姆斯是个十足的天才,他认识到了这一点——培养这种能力的实践指导,那么这种实践叫什么呢?
它们叫正念。我举个心神飘走的例子,你坐在这里,你打算当一个“正念先生”或“正念女士”,因为“我真的要全身心投入正念”,因为威廉·詹姆斯说过这才是卓越的教育。你坐在那里,想得非常好,然后比方说你跟着呼吸走,这意味着你能感觉到身体的呼吸,一刻接着一刻。
某个时刻你突然发现,你的念头逃走了,去了别的地方。想在洛杉矶和某人共进晚餐或者什么事情;我是说,可能是过去,也可能是未来;可能是担心,也可能是期待,它可以是任何东西。这里有一些让你意识到觉知的使用方法,你的念头一直在抱怨没空,你看到了你的心在想什么,你注意到它从呼吸中飘走了。然后你知道你的心现在有又在想什么,然后回到腹部或者鼻孔,或者呼吸感觉最强烈的地方,然后你猜怎么着,在几秒钟内,你大脑的想法又飘走了,你再把它带回来,再带回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它带回来。
这就好像你手里有个哑铃,有时候它会到远处,然后你就不想把它带回来了,因为你太累了,这太无聊了,我讨厌冥想。但无论如何你都要把它带回来,这就是规矩。
你在和这个哑铃协作,如果你是在举重——大家总会在某个时刻不想举重,但你依然举起了那个重量,因为你一直在与那个重量磨合,加强和培养自己的力量,所以走神实际上是你的盟友,它在向你展示,不驯服担心有多不守规矩,但它是可以训练的,可驯服的。
04 3、专心看比赛,不是看评论
当你在看足球或篮球比赛时,就是那些进程特别快的比赛,我们通常在电视上看里面还有比赛解说员没完没了的说话。有时,如果你只是随便看看,或者假装在看,那么这些评论可能是有用的。
假设你自己的脑子里在看一场比赛,你看,这个该死的解说员一直在那不停地“坐直了”,向你传授冥想的方法,“落入你的呼吸,停下,落下”。不管是什么,脑海中的你可能会很快就学会了行话,然后告诉你:“只要你坐直了,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禅修者”,或者“不要陷入这些想法”这类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评论,这是完全不必要的,这根本不是冥想修习,这是你对自己的评价,在说你是多么糟糕的冥想者。
但如果你只听解说员的声音,然后你就坐直,乘在你呼吸的波浪上,想法出现的时候放开想法, 在外部看着它们,然后没有被困在里面。有两种方法你可以试试,一个是:好吧,解说员,如果你这么擅长这个,那你来做冥想修习呗。但最好的办法是第二种——把声音调小:把解说员的声音调小,自己看比赛,自己理解这个比赛,不管你在比赛中体验到了什么——那些此刻的涌现。那么你会发现,所有都是比赛的一部分,只要发生了,那就是比赛的一部分,这就是冒险的一部分,这就是喜爱的一部分。
这个想法出现,你不想面对这种想法,但它出现了,所以你能把它看做只是一个想法吗?看到你不想面对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反感,于是厌恶情绪就产生 ,但觉知却丝毫没被触动。不管是想法,还是厌恶,这时候,你已经是自由的了,如果你不助长它,它就会自己衰减,然后接着下一个,来了又走了。这将会稳定的流动着,既然你没有把解说员的音量调高,那就享受比赛吧。
转自:正念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