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发生皆有利:要么助你,要么渡你
人生感悟...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更严重的是,长时间无法
北宋大儒程颢被贬洛阳时,在破旧书院墙上题写:"万物静观皆自得。"
生命从无坦途,圆满亦非常态。
那些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都懂得将命运的砂石炼成珍珠。
凡所遇见,皆是风景
庄子曾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明万历年间,张岱在《陶庵梦忆》记载过一段奇遇。
有位苏州茶商运货途中突遭暴雨,价值千两的茶叶全数浸水。
茶商不恼反笑,命伙计将茶叶铺在驿站庭院曝晒。
三日后果香四溢,竟意外制成风味独特的"雨前茶",引得茶客争相抢购,获利远超原价。
这让人想起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
元丰三年春,他带着家眷行至麻城歧亭,突遇山洪冲毁道路。
被迫滞留山野时,他见溪畔野梅凌寒绽放,写下"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夜宿破庙听闻虎啸,反而自嘲"老夫聊发少年狂"。
正是这份随遇而安的心境,让他在黄州写下《赤壁赋》,成就千古绝唱。
清乾隆年间,扬州盐商江春有艘满载丝绸的货船在运河触礁沉没。
管家急得跳脚,江春却抚掌大笑:"沉舟侧畔千帆过,此乃天赐观景台。"
他当即雇人在沉船处修建"观澜亭",引得文人墨客争相题咏,竟将事故地变成扬州新景"沉舟观澜"。
正如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世间万物本无好坏,全在观者心境。
凡事发生,皆为恩典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我们受过的苦,经历过的伤,最终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
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在莫贺延碛迷途五日。
水囊倾覆时,他跪在滚烫沙砾上发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
正是这份绝境中的坚持,让他穿越八百里流沙,带回657部佛经,成就东传经典的伟业。
北宋范仲淹的遭遇更具启示。
他因直言进谏被贬邓州,却在荒僻之地创办花洲书院。
某日暴雨冲毁堤坝,他带着百姓抢修时发现地下埋着汉代灌溉渠遗址。
凭借古人智慧,他重建"陂塘水利系统",使邓州三年间粮产翻倍。
后来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正是这段经历淬炼出的胸襟。
对比明代徐渭的境遇更显深刻。
这位"青藤老人"九试不第,疯病发作时用铁钉贯耳。
但他将满腔愤懑化作笔底波澜,开创泼墨大写意画风。
他在《题墨葡萄图》中自嘲:"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四百年后,这幅"无处卖"的画作在佳士得拍出2.3亿元天价。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苦难从来不是目的,而是唤醒沉睡灵魂的晨钟。
一切,皆可为我所用
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自古祸福相依,坏事有可能变成好事,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
东晋名将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每天早晨搬百块砖到院中,傍晚再搬回去。
部下不解,他解释道:"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后来"运甓翁"的故事成为励志典范,而这项看似荒唐的举动,让他在平定苏峻之乱时仍能健步如飞。
唐代陆羽的经历更具传奇色彩。
这个被遗弃的孤儿,在寺庙长大却坚持喝酒吃肉,最终被逐出山门。
正是这段漂泊经历,让他尝遍天下泉水,写出《茶经》。他在自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缺陷反成动力,口吃让他更专注味觉,相貌丑陋使他潜心著书。
清道光年间,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贬新疆。
他带着《西域水道记》手稿踏上流放路,沿途测量水文、推广坎儿井。
当朝堂认为这是无用之功时,他回应:"西域利病,关乎国家疆土。"
二十年后左宗棠收复新疆,正是靠着这些水文资料制定屯田策略。
正如晚清曾国藩在日记中总结:"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成为你超越自我的阶梯。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圣人无不可用之遭。"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把命运的碎石铺成通天路。
就像宋代杨万里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感悟的:"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当我们学会把"为什么是我"的质问,变成"原来要我这样"的领悟,生命自会还你一片柳暗花明。
原创 逍遥子 老子道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