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正念”?一文透彻了解!
01 正念的起源
正念的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的禅修智慧。然而,现代意义上正念的兴起,主要得益于美国麻省大学的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他成功地将正念从东方智慧引入到心理学和医学领域,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干预方法。1979年,卡巴金博士对佛教正念进行去宗教化处理,并创立了正念减压疗法(MBSR),这成为首个获得西方医学认可的正念课程,目前已在很多领域得以应用,并在全球引起广泛传播。
02 什么是正念?
正念≠正能量/正确的想法/冥想 正: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 念:念头、想法、思绪、情绪
卡巴金博士对正念的定义是:“有意识的,不加评判的对当下的注意(觉察)。通常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核心要素:
有意的注意(Intention) 正念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你需要刻意地把注意力放在当前的感受或体验上。例如,专注于呼吸或某一感官的感受。
开放的态度(Attitude) 在练习正念时,需要以好奇、开放、不评判的态度接纳所有感受,即使是负面的情绪,也要以接纳的方式对待,而非逃避或抗拒。
当下的觉察(Attention) 正念的核心在于观察当下发生的事情,包括思想、情绪和身体反应,而不是让注意力随意飘散。目的是增强对当前体验的敏感度。
03 正念修习的7个态度
正念修习的七个基本态度包括:
非评判:在正念的培育中,需要对自身的体验抱有一种不偏颇的见证,允许事物如其所是,而不是透过失真的镜头和见解。
耐心:耐心是一种智慧,它表明我们理解并接受事物会按照自己的时间展开,如同蝴蝶一般,事物会在它们自己的时间里展开。
初心:初心指的是当我们面对每个人事物时,都好像是第一次接触,保持开放和新鲜的眼光,不被过去的经验所限制。
信任:对自己和自己的情感发展出一种基本的信任,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权威,即使犯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接纳:接纳意味着看到事情当下的本来样貌,不强迫自己喜欢每一件事情,也不意味着必须放弃原则与价值观。
放下:在正念练习中,培养放下的态度,允许心自然流动,不控制或抗拒某些想法、感觉或状态。
不争/无为:正念练习是非行动的,除了做你自己之外,没有其他目标。这种态度鼓励我们减少用力追求,更多地同在(being)。
这些态度共同构成了正念修习的核心,帮助我们更好地安住当下,智慧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
04 正念的常见习练方法
❶身体扫描
身体扫描是将身体感觉作为观察对象的正念练习。 练习时,以 不评判、好奇和 开放的态度,依照一定顺序陆续感受和体验身体各部分的感觉。无论体会到舒服或不舒服的感觉、是否体会到感觉,都 无需评判好坏;发现自己分心后,将分心视为练习的一个部分,然后温和地把注意力重新带回到身体扫描练习上来。练习通常采用 卧式,也可用坐式、站式。
❷正念观呼吸
正念观呼吸是将呼吸作为觉察对象的正念练习。 练习中,轻松地体会呼和吸,体会呼吸的过程和变化,留意呼吸之间的停顿;无需调整呼吸,只是觉察呼吸,并且接纳当下呼吸的状态;在发现自己分心后,将分心视为练习的一个部分,然后温和地回到练习上来。练习通常采用 坐式,也可用卧式。
❸正念行走
正念行走是 将行走感受作为观察对象的正念练习。 练习时,注意觉察脚底与地面接触的感觉,或者行走中脚的抬起、移动、放下的动作,或者脚底、小腿和大腿等部位的各种感觉。 此练习 既可采用 慢行以仔细体会感受,也 可在日常行走中体会感受。
❹正念伸展
正念伸展是 将瑜伽伸展活动作为观察对象的练习。练习时,注意瑜伽伸展活动,留意自己的(尤其是伸展)动作带来的身体感受, 强调活动中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
❺无拣择觉察
无拣择觉察即开放地觉察。 练习更多采用静坐的姿势,不设定特定觉察对象;开放地觉察并 接纳进入意识的任何事物,允许其进入和离开;只观察、认可和接纳进入意识的 任何体验。
❻生活正念
正念练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于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 比如,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到洗碗、打扫、擦桌子等家务活动,再到做饭、进餐、洗衣服、洗澡等;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觉察当下,接纳当下,对当下做出智慧的行动与回应,进而享受当下。
转自:正念冥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