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回复: 0

灵性的傲慢是每一个修行者要注意的问题

[复制链接]

4437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67
发表于 2025-5-16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灵性的傲慢是每一个修行者要注意的问题

【精彩摘要】你可以孜孜不倦地去求知、去践行、去历经与遭遇各种说法,但第一不要因为盛名就盲从,第二不要因为偏执就守旧。尽量多地去了解,尽量少地去评断,最好不要上来就拒绝。

本文摘自:细雨著作Y3-4《已知的实相Ⅲ》第四册第120节;

灵性的傲慢是每一个修行者要注意的问题。知见与心智相对成熟的前辈需要保持更多的谦卑。还记得赛斯毕业的课题吧——学会尊重愚蠢的人。

是啊,谁没有稚嫩过呢?不管自己次第、身份、见识有多了不起、修行了多久了,如果不能消弭掉自我的傲慢,最后的道心还是不能达成无漏智慧。

不管是学习赛斯资料还是见习灵性,哪怕是天眼、天耳等神通聚齐了,自己也要牢记并保持住谦卑的、平等的、宽容的心态,不要造神,也不要当神,更不用去捍卫什么。那样会失去自我内在的流动性,也阻碍了他人的成长。别把自己挂在高处当偶像或成为新宗教的打手,永远记住真理就在你我的意识深处,而非某一处、某一人那里。你可以孜孜不倦地去求知、去践行、去历经与遭遇各种说法,但第一不要因为盛名就盲从,第二不要因为偏执就守旧。尽量多地去了解,尽量少地去评断,最好不要上来就拒绝。

早年间我看国内的相亲节目,男嘉宾上台没说两句话,一半灯就灭了;第一段小视频背景介绍还没展开,留灯的不到一两个人了。这些女孩子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不给别人机会,也葬送了自己的机会。好像急于表达观点就能看上去更聪明些一样,其实呵呵。成熟带来足够的城府,有容乃大。

你看看我,絮絮叨叨的,这在修行中好为人师的毛病与灵性高傲是修行人最常见的俩毛病,喜欢指点江山说人不是,若人家不听就看不起他。须知各人有各人此生的功课与劫数,该体会什么、经历哪些自有命数。只是经历时,躲不过的,聪明点的、看得开圆滑的就过去了,还捞到不少见识与心得;那找不到北的就多转几圈,才能学到个乖巧。你早早地把大道理讲了,那没经历过的是听不懂也听不进去的,恼他也没用。

我倒不是让你把自己修成一个闷葫芦,独乐乐地只知利己。那就落入小乘了,小家子气没大意思的。我们与人说方便法、授无畏布施,你说了是个机缘情分;把这故事与话头留给后世是个典故、禅机。至于对方能否听懂、是否身体力行,那是个人的造化,不可强求的。若他痴你也痴,两个对着执于己见,那你还真没比那人多懂什么道理,是自己还没通透。

乱说话是会误人的,还引是非缠身,扰神乱心性。随缘布化,随口讲真知,就好像撒花籽一样,有心种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助人也是要对机缘的。

要注意,不可去干预扰乱了他人的课业进程、越俎代庖地主动显个神通把事化于无形。那不是救人,是害命啊。对方不知错怎么改呢?你说了是情分,他听与不听、懂与不懂,就是缘分了。听不懂或听不进去,那是经历还不够,火候还没到。不可照猫画虎反类犬地强迫他人,剥夺了个人渴望参与体验的自由意识。

每一个角色在这个园区里所经历的所谓苦难都是在出生前就安排好了的,各自经历中自有其当品味与领悟的课业。不会做又做不来时,确实难,头痛啊。但来这里就是干这事的啊。遇到难题了,就四处求拜:‘你帮我做作业吧,大善人’,可他自己却毫无反思悔悟,只想花钱了事,说声谢谢磕俩头,自己的功课就不要做了,哪有这样的好事啊,再遇到考试还是不会搞啊。人家的祖宗是要骂你多事的,害得儿孙白度了岁月,没得长进。

若你慈悲,把人家的课业背了,那这个人几十年的布局白费了,之前的经历都白搭在你的一善念中。那些搭戏辛苦演助缘的,和那些编导剧务能不跟你急眼、算帐吗?能不叫你吃些苦头长长记性吗?有帮人算命避祸的,说漏了天机招来报应,就是因为这个啊。我知道很多替人消病的,日后下场都让人唏嘘,一生气机紊乱,都是他人的病气乱流。   

帮人是要懂得方式方法的,不是不帮,而是要得法。法布施,无畏布施,告诉他道理,让其从惶恐迷茫中平静下来,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失、陋习,逐渐改正,才是正道。所谓菩萨畏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法明心是双赢的功德,扼杀他人经历他自己的人生就是罪过了。

你看当今世上,有富家子弟胡吃海塞四体不勤得了病,全身不自在,难受啊。有良知的医者会告诉患者那是富贵病,不用吃什么药,就像穷人一样半饥不饱病自好;而想着赚这大户人家的银钱的则各种开药,什么贵招呼什么,还告诉病人有生之年药不能停。那本就是多饿饿、多活动活动就会好的病,却靠药一时压住了表面的症状。结果药越吃越多,各种药性堆积,无度吃喝继续,都加在了身体这架精密的仪器之上,平衡越来越紊乱,反成了膏肓之病。到最后患者是钱也没了,命也没了。   

这就是两种师父的不同——告诉道理给你的和帮你化解眼前麻烦、掩盖危险的。慈悲心当不住相、施无畏法布施。不求回报的叫布施,动不动就叫人感恩、计较回馈够不够的,那是买卖人。

替人消灾解难,要提点告诉求助者去看哪本书、闻听哪个道理。这叫法布施。我告诉你了,不听不看、自己寻死,那就是你的选择了。需要尊重他的渴望,毕竟都是体验,没什么不好的,下次或多死几次,最后就会学乖的。施法布施不是替人把事情都做了或给人把主意都想好、让他无脑去执行就好。更不可人家牛不喝水强按头地去传教,人家不听就恶语相加。

自古的道理其实都摆在那里的,机缘到了,自然会叫你能遇到、听闻到,但你是否有这个慧根,闻法即信与跟随,那就是个人自己的造化了。这就是‘医治不死病,仙渡有缘人’。”

很多人以为是为了让自己从什么变为或成为什么,其实是让不同认知觉悟感受的自我得以融合与相互包容的一个过程。它们同时存在于当下中,彼此被认知局限分割于向面和维度中。

融通认知的瓶颈就是灵性的高傲——认为有一个更“好”的自己,认为自己远比其它的一部分自我要强上太多。这样的高傲源于认知的局限性,其认知还继续依托于二维时空的单向性和三维时空的高低或纵深感。因此有了领先与落后、前进与倒退、高低内外的认知局限性,一心渴求精进而鄙夷慵懒或不屑微末。

确实,当低频的混杂的意识状态作为主导形态时,感受与融合纯粹的高频的能量意识那一面向的觉知是困难的。但我们并不是要去成为它,而是它提出与渴望与你融合时,不要心生抗拒。因为那个全然的带着庞杂的各个向面的自我全面袭来时,你会因自我认知的局限性而不能全然地接纳所有的自我,进而也就不能接纳那个“至高”的完形。

怎么都成,什么都好,任由风起云涌,身如浮萍,心存虚空。

风动、叶动、心动;树摇、叶摇、心摇。静观随喜,潮起潮落,得失间皆生法喜,有所领悟。

光、影,阴、阳,明、暗,色、空,本无二致,都是固化了视角后的产物。

融通、浑然一体,才能全知全觉,证无漏智慧。


转自:细雨资料专题节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5-5-16 03:38 , Processed in 0.03552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