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高的女人,不爱扎堆
内心丰盈者,独行也如众。
你身边有没有这么一种人,她们总喜欢独来独往,远离人群。
开始你以为她们不善言谈或者孤傲高冷,然而深交之下,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沉默之下的她们别有一番天地,她们不仅内心丰盈,而且对人生有着更清醒的认知,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
诚如庄子所言: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越是层次高的女人,往往越不爱扎堆。
01 精神富足的女人,无需扎堆。
雪莱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那些喜欢扎堆的人,往往内心贫瘠。
所以,她们才需要用热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通过合群来获取归属感。
一个精神富足的人,反而越喜欢独处。
因为她们深谙,真正的归属感并非来自外在的人群,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和自我的认同。
那个被梁羽生称为“奇女子”,活成无数人心中梦想的三毛,就是一个不喜欢扎堆的人。
上学的时候,大家总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侃大山,她却躲在一隅,在书海里徜徉。
平时的她,也总是喜欢远离人群,不是一个人在静默思考,就是在写文章。
对此,她不但没有感到孤独,反而觉得充实美好。
正如她在书中写道:“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
即使结婚后,她最喜欢做的事仍是,一个人背着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天南地北,纵情遨游于天地之间。
于她而言,独处不仅不会感到孤单,反而是一种享受。
才女林徽因也曾吐露:一个人于窗前伏案读书,看着阳光在指尖、字里行间流转,就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光。
内心丰盈者,独行也如众。
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是一场心灵的盛宴。
散步、运动、读书、写作,哪怕只是静静发呆,都会让自己感受到极大的幸福与满足。
哲学家叔本华说:一个人精神世界越丰富,那么他对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他人对他的意义也就越小。
一个女人的精神越富足,离人群也就越远。
02 认知高的女人,不屑扎堆。
著名企业家董明珠在一次座谈中,公开表示:她最讨厌扎堆,也从不参与那些所谓的场合。
她认为, 成功靠的是真本事,而不是钻营人际关系。
女编辑Lidia Yuknavitch在TED演讲中也说,盲目合群是一种既无聊又无效的社交行为。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沉溺于社交,总以为认识的人越多,路就越好走,殊不知这是一种低认知的体现。
你认识的人从来不等于你的人脉,认识的人多更不代表人脉广。
费尽心思硬挤,不过是小丑一场。
反观,那些真正高认知的人,都在主动远离人群,聚焦自身的成长。
因为她们比谁都明白,任何社交都不过是你个人价值的衍生品。
没有自我价值的关系,终究一文不值。
YouCore创始人王世民的太太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读MBA期间,她的一位同班同学特别热衷于人情往来,总以为把关系处好了,一切便畅通无阻。
她努力跟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不错过每一场聚会,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社交上。
三年下来,这位同学的确认识了很多人,与同学、教授们的关系也非常不错。
然而,当毕业答辩的时候,这位同学的论文出现了问题,却没有一个人主动帮她。
结果,连毕业都没有通过。
与之相反的是,她认为提升自己,远比钻营关系更靠谱。
她心无旁骛,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深耕自己上,她成绩斐然,专业能力过硬。
最终,不但顺利毕业,很多企业同时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思维力》的作者王世民说:“在你的价值未有效建立之前,不要浪费精力在圈子上,若自身没有交换价值,一切社交都是无效的。”
低头讨好永远换不来对方的另眼相看,委曲求全得到的只会是空欢喜一场。
社交的本质,永远是价值的交换。
你的实力,才是人际关系的硬通货。
所以,别再盲目合群,更不必追逐逢迎,提升自己,永远比仰望他人更有意义。
03 真正优秀的女人,没时间扎堆。
电视剧《功勋》中,屠呦呦看起来十分不通人情世故。
她不仅不喜欢凑热闹,甚至有一次面对迎头而来的领导打招呼都浑然未觉。
大家调侃,哪一天她主动跟你打招呼了,才吓人一跳呢。
每次看到这一幕,忍俊不禁又由衷敬佩。
一个一心想攻克世界难题、满脑子都是实验数据的人,又哪有时间去经营那些无聊的人际关系。
放眼周围,你会发现,心中有梦想的人,压根没有时间去扎堆。
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最年轻的博导颜宁,在接受《人物》采访时也曾表示:“抓大放小,我现在基本上不参加饭局,时间压缩得非常厉害。”
扎堆只会是那些无所事事之人的消遣,真正有追求的人每天都活得忙碌而充实。
她们有主见、有思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她们自律、坚定,有自己的节奏与规划,从不随波逐流。
对她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珍贵无比。
与其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说着不痛不痒的话,不如读一页书、写一篇论文、做一次实验来得更充实、有意义。
作家李筱懿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次下班面对同事们的邀约,她也总是拒绝。
时间久了,大伙儿都不明白,明明下班了,还有什么事要忙呢。
她笑道,她要健身,还要写文章,做公众号,实在没有时间。
正是这份纯粹与坚定,让这群追梦人离着自己的目的地越来越近。
有一句话说得好,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所谓的梦想成真,也不过是她们把别人用于扎堆的时间,用在了提升自我身上。
真的,有时候成功的逻辑简单,那就是:
你把时间花在哪儿,你人生的花就开在哪儿。
04 提升自己,从不扎堆开始。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一次采访中,演员孙俪被记者内涵她人缘不好。
她没有生气,反而大方承认道,自己确实没几个朋友,比起应付那些复杂的关系,她更愿意把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
经历得越多,你就会发现,越是优秀的人,都在主动给社交做减法。
我们这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如果把太多的人请进生命,只会让生活拥挤不堪,消耗你为数不多的精力。
所有的繁华终会落幕,再多的簇拥也抵不过一个真心的朋友。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往往是从精简圈子开始。
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功成名就的居里夫人,从来不参加任何会议和应酬。
不仅如此,为了减少外人在家滞留的时间,她甚至在家里只保留了两把座位。
为此,很多人都认为居里夫人性格孤僻,不易亲近。
事实却是,她不仅有自己的小圈子,尤其跟爱因斯坦是至交好友。
一有空他们就会组织家庭活动,家人在一起玩耍,而她和爱因斯坦就会讨论一些学术问题。
这段友谊一直持续了数十年,直到居里夫人去世。
想起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层次越高的人,越不合群?
最高赞的回答是:不是她们不合群,而是不再盲目合群。
庸者多狐朋狗友,智者常择善而交。
真正的朋友之乐,不在于推杯换盏的热闹,而在于灵魂同频的默契、那份无需多言的踏实和信赖感。
这一生,知音无需太多,一两个已足够。
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你要留点精力去读书、去运动、去爱自己,去奔赴你想要的生活,不应该把精力浪费在痛苦的社交、你讨厌的人那里。”
人一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成长。
最后,愿你做一个灵魂丰盈、独立自信的女子,不讨好、不迎合,悄悄努力,优雅绽放。
悦己者必自成山海,追光者终光芒万丈。
作者:洞见·苏墨
|